北宋宰相吕惠卿简介-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 (宋朝宰相吕惠卿)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
吕惠卿,字吉甫,号恩祖,泉州南安人,北宋那会儿的宰相,也是王安石变法里的二号人物,为变法出了不少力。他跟王安石早年情同师徒,后来却闹翻了;官场起落也大,后半辈子基本都在外地转悠,当过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还守过太原府。
嘉祐二年(1057年),吕惠卿中了进士,因为跟王安石政治理念合拍,被王安石看上,宋神宗也挺信任他。熙宁初年王安石当政时,他帮着推了青苗法、市易法好几项新法。王安石第一次被罢官后,吕惠卿升了参知政事(副宰相),继续搞变法,跟司马光带头的保守派斗得不可开交。可当上副相没多久,就跟王安石闹矛盾,俩人关系彻底崩了。后来王安石回朝,吕惠卿因为弟弟的事被牵连,贬出京城,从此远离了权力中心。在地方上,他当过鄜延路经略使、知太原府,还搞了置将法之类的军事改革。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支持的保守派迅速把他整下去,贬成建宁军节度副使。哲宗亲政后,他又被起用,但再也回不到核心圈了。宋徽宗年间,他在醴泉观使任上退休,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敏”。
吕惠卿大半辈子都陷在新旧党争里,官场走得跌跌撞撞,评价也两极分化。史书骂他背信弃义、祸国殃民,人品差劲;可后来有人重新看王安石变法,又觉得他其实挺有才能的,是个搞改革的料。
生平
平步青云
嘉佑二年(1057年),吕惠卿考上进士,当了真州推官。任满后进京城,去见了王安石,俩人聊经义时挺合得来,就结交了。熙宁二年(1069年),朝廷搞了个“制置三司条例司”来推行新法,招了一堆想改革的人,王安石和陈升之牵头。当时吕惠卿在集贤殿校勘,编校书籍,王安石因为跟他熟,就向宋神宗推荐:“吕惠卿的才能,哪是现在一般人能比的,连前代大儒都比不上。能把先王道理用到今天的,就他一个了。”
吕惠卿于是被任命为检祥文字,不管大小事王安石都跟他商量,王安石上奏的变法奏章基本都是吕惠卿写的。他成了新党核心,当时有人把王安石比作孔子,吕惠卿比作颜渊。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吕惠卿升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
新旧党争
同年十月,司马光进宫跟宋神宗聊群臣,说到吕惠卿时,司马光劝谏:“吕惠卿这人不是好人,就是因为他,王安石才被朝野诽谤。王安石是好人但固执,又不懂人情世故,吕惠卿给他出变法的主意,还拼命推行,让天下人都以为王安石也是奸臣。最近提拔官员不按规矩,大臣们都挺不满。”神宗说:“吕惠卿的对策条理挺清楚,确实是个人才。”司马光说:“他是有文采,脑子也灵,但心术不正,希望陛下慢慢考察他,江充、李训那种人,要没本事,能打动君主吗?”神宗没说话。
司马光还写信给王安石:“吕惠卿是溜须拍马的人,现在对你言听计从,等你失势了,肯定卖了你换好处。”王安石听了挺不高兴。
拜为副相
熙宁三年(1070年)九月,吕惠卿父亲去世,他离职守孝。守完孝回来,被任命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后来升了知制诰,判国子监。熙宁六年(1073年)四月,设经义局编撰《诗》《书》《周礼》三经的注解,王安石当提举,吕惠卿和王安石儿子王雱一起修《三经新义》。之后他又当了知谏院、翰林学士。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郑侠给神宗画了灾民图,朝野议论纷纷,连两宫太后都施压,王安石只好辞职。吕惠卿指使手下换名字天天上书挽留王安石。王安石推荐韩绛当宰相,吕惠卿当副相辅佐。吕惠怕王安石走后新法动摇,就给各监司、郡守发信,让他们上书说新法好,向皇帝施压,然后自己请神宗下诏,表示不因为官员违法就废除新法。新法这下推行得更坚决了。
初掌大权
熙宁七年(1074年)五月,为了在皇帝身边说上话,吕惠卿把他弟弟馆阁校勘吕升卿(这人啥也不懂)推荐和国子监直讲沈季长一起当崇政殿说书。每次进宫讲书,吕升卿不聊经义,光谈钱货,神宗问经义,他答不上来,就使眼色让沈季长代答。同在五月,废了制科,王安石当政时进士就不考诗赋了,他觉得跟制科差不多,没必要设制科;吕惠卿当政时又说制科只会背书,不深究经义,神宗就废了制科。当时冯京拼命反对,没成功,跟吕惠卿结了仇。
六月,郑侠上书说吕惠卿结党营私、堵人嘴,是没除尽的奸臣。吕惠卿大怒,让中丞邓绾、知制诰邓润甫收拾他,郑侠被贬到汀州。七月,吕惠卿用他弟弟曲阳县尉吕和卿的计策,搞了个五等丁产簿,让百姓自己报家产,连一两只鸡鸭都不能漏。还允许别人告发隐瞒的,用被告家产的三分之一赏告发的人,百姓苦不堪言。又让保甲正长发青苗钱,保甲里的人必须一起去领,一个不能少,搞得上下都乱套。
朝争失败
熙宁八年(1075年),吕惠卿借着郑侠的事,又整了曾反对他废制科的冯京和当面侮辱过他的王安国,让他们都获罪了。王安石也因为王安国的事开始跟吕惠卿闹矛盾。其实吕惠卿掌权后就一直怕王安石回来抢位置,使绊子陷害他。熙宁七年(1075年)十一月,吕惠卿援引祭祀赦免的旧例,推荐王安石当节度使。奏章刚递上去,神宗就看穿了他的心思,问:“安石不是犯事走的,为啥用赦免的方式让他回来?”吕惠卿答不上来。
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宰相韩绛制不住吕惠卿,就偷偷请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神宗同意了,第二天就派使者下诏召回王安石。王安石没推辞,赶路快得很,七天就到了京城。吕惠听说王安石回来,愣住了。六月,王安石儿子王雱被加龙图阁直学士,王雱推辞,吕惠卿却劝神宗批准辞呈,俩人矛盾更深了。十月,吕惠卿弟弟崇政殿说书吕升卿因犯罪被赶出京城,改任江南西路转运副使。不久,御史蔡承禧弹劾他结党误国,御史中丞邓绾又告发他兄弟俩强借华亭县富民五百万钱跟知县张若济买田作恶,俩人一块儿被抓进监狱。接着神宗下诏让吕惠卿出京知陈州,后来又改知延州。
辗转边州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吕惠卿当鄜延路经略使,当时陕西边地汉兵、蕃兵各管各的,打仗时蕃军当前锋,汉兵守城,不分战场形势调兵,而且一路有好几个将领管。他觉得这样调兵慢,打仗不利,就改了旧法,把汉蕃兵混编,推行置将法,每五千人设一将领,还写成条约。没多久,吕惠卿母亲去世,神宗在他俸禄之外加了五万缗钱,吕惠卿又申请加一万五千缗,御史弹劾他贪,神宗说:“他贪是贪,但以前当过副相,治他有损朝廷体面,骂他一顿得了。”结果只罚了他点俸禄,吕惠卿还嘴硬。御史又弹劾他守丧期间不该说话,神宗却说不必追究。
元丰五年(1082年),吕惠卿守完丧,加了大学士、知太原府。进宫见驾时,神宗还让他镇守鄜延路。吕惠卿说:“陕西的军队,不能攻也不能守,全看形势。”神宗说:“照你这么说,陕西可以不要了?怎么能让你守边?”还数落他浅薄、暴躁、欺君,把他贬知单州,第二年又知太原。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下诏叫守边官员别挑起边境事端。四月,知太原府的吕惠卿却派步骑兵两万人在聚星泊袭击夏军,斩首六百级,结果西夏人入侵鄜延路。
旧党打压
哲宗即位后,保守派掌了权,吕惠卿作为新法先锋,知道自己待不下去,就请求去外地当官。元祐元年(1086年)五月,右司谏苏辙上书弹劾他,说他想牵连公卿、背叛王安石、搞青苗法恶政等等。御史中丞刘挚又列了他五条罪状,说他是大恶人,吕惠卿从资政殿大学士、正议大夫、提举嵩山崇福宫,被贬为中散大夫、光禄卿、分司南京。吕惠卿被判去南京后,不到十天,王岩叟、朱光庭、王觌、苏辙又觉得贬南京太轻,说他该用重典,不能按常法治。于是吕惠卿又被加罪,贬为建宁军节度副使,还不准管公务。
绍圣复官
绍圣元年(1094年)八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又开始用新党。八月,三省递上吕惠卿、王中正、宋用臣的无罪状,宰相章惇说:“吕惠卿受罚太冤了。”哲宗就让吕惠卿恢复原职。十月,又让他知大名府。绍圣二年(1095年)二月,吕惠卿请求留在京城。哲宗觉得资政殿大学士已经是高官,大名府也是要地,又问宰相章惇吕惠卿出发没。曾布、韩忠彦都说君子该进退自如,吕惠卿乞留是无耻。哲宗笑了笑。十一月,吕惠卿进宫奏对后,哲宗对曾布说:“吕惠卿太凶了,他弟弟吕升卿也凶。”
绍圣三年(1096年)十月,西夏大举入侵鄜延路,快要围困延安了,吕惠卿赶紧修了米脂几个寨子迎敌。西夏军到延州,想攻攻不下,想抢抢不到,想叫阵宋军不动,想南下又怕被包抄。停了两天夏军就撤了,趁机攻陷了金明。吕惠卿把金明陷落的事报给枢密院,没回音。刚打完仗,吕惠卿就上表请求进京奏事,章惇对曾布说:“刚打完仗,吕惠卿真不懂轻重。”李清臣说:“他想借这事回朝,我们危险了。”十一月,吕惠卿的奏章呈上去,哲宗问为啥能让他回来,众人都说不行,神宗就下诏让吕惠卿别进京,有事写奏折就行。后来因为修了威戎、威羌二城,升了银青光禄大夫,又被拜为保宁、武胜两军节度使。
晚年起落
宋徽宗即位后,调吕惠卿节度镇南。因为跟曾布有旧怨,他被调到杭州当官,用范纯粹守延州,还追究他冒领军功的事,又被夺了节度之职。曾布罢相后,他被起复为武昌节度使、知大名府。几年后,因为奏折里措辞不当,降了官,成了银青光禄大夫,让他辞官。崇宁五年(1106年),起用他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他儿子吕渊因为听了妖人张怀素的话没揭发获罪,吕渊被发配沙门岛,吕惠卿也被追责为祁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宣州,又转到庐州。后来又恢复观文殿学士,当醴泉观使,在这任上退休。死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敏”。
之前吕惠卿靠王安石的信任才当上副相,可王安石走后他又使劲整王安石,甚至拿俩人的私信诋毁他。王安石退居金陵后,挺后悔信错了吕惠卿。所以后来不管是章惇、曾布还是蔡京当政,都讨厌怕他的人品,不敢让他进朝,他就一直在外地当官,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