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状元彭汝砺墓葬究竟在何处 (状元彭浚后人)

宋状元彭汝砺的墓葬地尚无统一说法,当今资料显示其有三个地方,一是位于今湖北阳新县,二是位于今江西浮梁县,三是位于今江西鄱阳县,一、湖北阳新说,从世传到乱真的错误观点葬于湖北阳新的说法流传于鄂东南,墓地...

admin

宋状元彭汝砺的墓葬地,现在说法还挺乱,资料里能查到的有三个地方:湖北阳新、江西浮梁,还有江西鄱阳。到底哪个是真的?咱们一个一个捋捋。

先说湖北阳新说。这说法在鄂东南一带传得挺广,说墓地就在现在阳新县木港镇下彭源,现在叫狮子口山。

他们主要靠《明一统志》撑腰。那书卷五十九“陵墓”条里写着:“彭汝砺墓,在兴国州南三十五里,汝砺官至尚书,俗呼彭尚书墓,墓侧有祠。”兴国州就是阳新以前的叫法。

那《明一统志》这说法靠不靠谱呢?关键还是看它资料准不准。其实早有人指出这错漏不少。《四库全书》的编修者就说,当时修书的人不是一拨人,错漏特别多,甚至说“舛讹牴牾,疏谬尤甚”。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里也吐槽,说这书里讲古代的事,差错不少。

宋朝状元彭汝砺墓葬究竟在何处 (状元彭浚后人)(图1)

《明一统志》啊,原名《大明一统志》,是李贤、彭时这些人奉皇帝的命令修的。修的过程也挺折腾,永乐年间就开始搞,中间断断续续,直到天顺五年(1461年)才成书,英宗还亲自写了序,赐名刊行。

后来《湖广通志》又抄了《兴国州志》(就是阳新的旧志),里面也写“兴国州南三十里许,地曰下彭源,有宋尚书彭汝砺墓”,还说“俗呼彭尚书墓,墓志朗然。墓侧有祠”。我翻到一本清代的《兴国州志·卷之三·舆地志》里面写:“彭汝砺墓,明一统志云:州南三十里地,曰下彭源,相传有宋尚书彭汝砺墓。按《浮梁志》:祀汝砺为乡贤,又载其墓在浮梁,未知孰是。”哎,你看,这里都用了“相传”,还因为和浮梁志的记载不一样,自己都拿不准了,写“未知孰是”。

再看看当地彭氏宗谱。湖北阳新《彭氏宗谱·十策堂》(2009年版)第四百四十页写:“(彭汝砺)又妣刘氏讳玉满,谥文节夫人,生子一:尧辅”;后面又说:“公(彭汝砺)殁后,妣随子往兴国路官署遂家焉,殁葬兴国州东乡里下彭源金山巴,更名狮子口,世传公亦迁斯,载兴国州志。”这里也只说是“世传公亦迁斯”,就是说传说他(彭汝砺)也迁葬到这儿了,没实锤。

这么捋下来,《彭氏宗谱》里没写彭汝砺具体葬哪儿,只说“世传”;《兴国州志》用“相传”,还自己存疑;到《湖广通志》《明一统志》就直接写成“有”墓了,还加了个“墓侧有祠”。这中间感觉有人故意往实了说,可能是善意的附会,但越传越“真”,反过来又成了地方志的依据,这说服力嘛……啧,真不咋地。

而且啊,明天顺五年(1461年)《明一统志》成书的时候,阳新狮子山上根本没彭汝砺的坟,现在就立了个后来(2012年?)的碑,其他啥旧墓碑、器物都找不到。再说,彭汝砺是大宋状元,官至吏部尚书,按当时习俗,该和原配宁氏合葬,怎么会跟侧室刘氏合葬呢?这让人不得不想,是不是后人特意弄出来的?

还有,彭汝砺是江西鄱阳人,为啥要葬湖北阳新呢?支持阳新说的人有两种解释:一是说他爱楚、徙楚,喜欢湖北;二是说他儿子彭尧辅在兴国路当粮仓官,把父亲棺木迁葬过去的。

说爱楚、徙楚的,因为彭汝励写了几首诗夸湖北风景。可他一生仕途坎坷,到处当地方官,性格也豪爽,现存一千多首诗里,大多是写各地风景和跟朋友来往的,凭几首田园诗就说爱楚、徙楚,这理由太牵强了。说儿子迁葬的,我觉得更不合理。彭汝励不只有一个儿子,还有彭佚、彭作、彭修三个,除了长子彭侗早逝,另外三个都子孙满堂。彭佚先迁到芝城老塔前,后裔现在鄱阳双港镇;彭作迁乐平;彭修生在鄱阳滨田,也葬在滨田曲岛山。这三位兄长能同意弟弟彭尧辅把父亲葬到那么远的湖北阳新吗?再说彭尧辅是偏房刘氏生的,都没回老家上谱,他能做这个主?

那湖北阳新为啥会有彭汝励墓呢?我琢磨着,可能是彭尧辅因为当官迁到阳新,他母亲刘氏葬在这儿,为了方便祭拜,把母亲墓修成父母合葬的样子,父亲那儿其实是空穴。一代代传下来,就变成“世传公亦迁斯”,空穴硬生生传成了真墓。

虽然阳新这说法不对,但影响大,好多书都抄了。比如《江西省彭氏源流联谱》第281页写:“崇宁元年壬午(1102),奉勅葬湖北兴国州三十里,俗呼彭尚书墓,墓侧有祠(见《明一统志》)。”《状元彭汝励文献集》第六页更扯,说彭汝励先葬饶州某县,九年后(1102年)又“奉勅葬湖北兴国州南三十里,下彭源走马仓狮子口,同妣文节夫人刘氏合墓”。《江西历代状元传》也类似。这些书都抄《明一统志》,还加了“死后九年敕葬湖北”的料,因为从现有资料看,彭汝励至少是先葬在古饶州(现在江西一带)的。

倒是宋代《名臣碑传琬琰之集》里,曾肇写的《彭待制汝励墓志铭》靠谱多了。里面写:“绍圣二年正月(1095年),召彭公于江州,以为枢密都承旨。命下,识者相庆曰:‘正人进矣!’越翼日,公以讣闻……于是有诏,加等赙恤……明年正月某甲子,葬公于饶州某县某乡某原。”曾肇是彭汝励的好友,又是应他儿子求的墓志铭,总不会错。但这里只说葬在饶州(辖鄱阳、余干、乐平等六县),具体哪儿没写。

二、江西浮梁说,因为交葬的误会

浮梁这说法在景德镇传得广,具体位置有两个:浮梁屏山(现在寿安镇朱溪村屏山)或浮梁江村(湘湖镇洞口村委会江村),其实可能是一个地方。

最早见于《浮梁县志》。清道光版《浮梁县志》第十九卷《坟茔》写:“宋三魁祖墓——在伴龙山。三魁为彭汝励、程瑀、僧佛印……按:通志载状元彭汝励墓,云章凤应续鄱志,在浮梁之屏山,是汝励亦葬县境也,并附备考。”意思是说,彭汝励祖墓在伴龙山,他自己的墓在屏山。

清雍正版《江西通志》卷一百十《邱墓》“饶州府”条也写:“状元彭汝励墓在府城延祥观右。按:安志载在鄱阳药炉山,章凤应续鄱志在浮梁之屏山,惟林志则载延祥观,未知孰是。”这里“安志”是清康熙《江西通志》,“续鄱志”是明景泰《续鄱阳志》,“林志”是明嘉靖《江西通志》。因为《续鄱阳志》说在浮梁屏山,所以《江西通志》先说延祥观,又写“未知孰是”。

支持浮梁说的人认为,彭汝励喜欢浮梁山水,诗里写了不少昌江风物,跟浮梁名人(比如佛印)和好几任县令关系好,他妻子宁氏还是浮梁屏山人(寿安镇宁厂村),所以可能葬在浮梁岳父家的祖产或祖坟山,甚至说是妻侄宁琯操办的丧事。

可我也有疑问:就算喜欢浮梁山水,也不至于葬那儿啊;饶州州城西北的牛首山(现在鄱阳县城姜夔公园内)是彭家祖坟山,他父母和妻子宁氏都葬在那儿,为什么不跟家人葬一起?而且丧事是皇帝让弟弟彭汝霖和彭汝方办的,彭汝霖“使办丧事”,彭汝方“弃官归葬”,他们会同意葬浮梁吗?浮梁又没状元子侄住,子孙祭拜多麻烦。

再看《重修滨田汝励公墓志铭》(明天顺八年,1464年,刘莘撰),说浮梁江村这说法传了553年,但过程离谱且不符史实。里面写:“宣和年间(1119-1125),尚书(彭汝励)致仕。建炎己酉(1129)秋,游于宁氏门,七月十三薨于彼焉,享寿八十有二。……时进士妻姪宁琯具棺敛忌葬尚书公于彼之江村。”

湖北潜江《彭氏宗谱·器资公传》也类似:“器资公,讳汝励……卒于建炎己酉(1129)七月十五日,享年八十有二,葬于里之江村,系宁氏地。”还有《圹记》写:“公(汝励)幼承父命,游于浮梁寿安乡屏山宁氏之门,于是宁锡公之次女赘焉……建炎三年(1129)七月十五日葬于里之江村。”《宁氏批书》更详细,说宁洵把祖山批给彭汝励葬。

p> 但这些记载全错了。曾肇写的墓志铭清楚写着,彭汝励是宋绍圣元年(1094)殁于江州知州任上,享年五十四岁。上面写的“致仕”“1129年薨于宁氏门”“妻侄宁琯办丧事”,全跟史实对不上,特别是去世地点和办丧事的人,这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所以浮梁说肯定是错的,但影响还挺大,乐平、浮梁信,甚至波及鄱阳滨田,研究者得注意辨析。

三、江西鄱阳说,这才是本来面目

鄱阳说在赣东北传得广,具体位置是鄱阳县鄱阳镇任家村委会东江村大滨田山。

前面《江西通志》提到“林志”说在“延祥观”,“安志”说在“鄱阳药炉山”。其实延祥观和药炉山是一个地方——药炉山又叫马蹄山、马迹山,因为仙坛观(宋代叫延祥观)建在上面,所以又叫仙坛山;南边紧邻的是滨田彭氏祖坟山,当地人叫大滨田山,跟另一个滨田山区分开。

《饶州府志》(明正德版)没写彭汝励墓;清康熙版第十三卷写:“彭状元汝励墓,在仙坛药炉山,按章凤应续鄱志又载在浮之屏山”;清同治版类似。《鄱阳县志》(清康熙版)第十五卷写:“彭状元汝励墓,在仙坛药炉山,按章凤应续鄱志又载在浮梁之屏山”;乾隆、道光、同治版都这么写,都倾向于“仙坛药炉山”,但又存疑,所以《江西通志》写“未知孰是”。

我琢磨着,明前期(约1450年前)资料说在浮梁屏山(比如《续鄱阳志》),明后期(约1464年后)又转向鄱阳药炉山,可能跟明天顺八年(1464年)鄱阳滨田彭氏重建状元墓有关。

彭氏宗谱里,多数说彭汝励初葬浮梁江村,后迁鄱阳药炉山。比如鄱阳滨田《锦标彭氏宗谱》(民国丙戌版)写:“绍圣甲戌(1094),贬公出知江州,卒于宦所,寿五十四岁,葬浮梁江村……子修公奉勅命迁公葬于怀德乡仙坛山之西。”意思是说,1133年,幼子彭修奉敕迁葬到鄱阳仙坛山,还把母亲宁氏从牛首山迁来合葬。

但我认为,彭汝励墓从一开始就在鄱阳药炉山,不是迁葬的。当时朝廷正要提拔他,突然去世,朝野都惋惜,“朝廷失一正人,奈何”,还“加等赙恤”,择个风水宝地建墓园很合理,药炉山就是不二之选。

药炉山是道教72福地第52福地,仙坛观所在地。东汉建安十二年(207)仙人王遥在这儿修炼,有斗坛、炼丹井、石药盂;晋元康二年(292)真人白日飞升,留下马蹄印。隋大业二年(606)道士曹志虚建观,后来唐宋元明清都香火旺盛,范仲淹还赋诗夸它:“灵台共上百神清,碧坞红霞相映明……待得九霄孪鹤驭,玉书应改地仙名。”这么有名的福地,才配葬彭汝励这样才华气节都出众的人。他父母葬牛首山,可能觉得药炉山更“高级”,而且他弟弟彭汝方后来也因骂贼死节,被徽宗敕葬仙坛观,夫人附葬同穴。

明天顺八年(1464年)的《重修滨田汝励公墓志铭》开头就写:“芮城距东数里曰仙坛,宋故状元汝励公墓所寓焉。”芮城就是当时的饶州府城(鄱阳县城),直接点明仙坛山是墓址。虽然铭文说彭汝励先葬浮梁宁氏门,但前面说了,这跟史实不符,所以迁葬说不成立。

为啥明前期浮梁说流行?一是彭家和浮梁联系多(甚至有人说他父母也葬浮梁,这个另说);二是南宋元朝动荡,坟墓毁,族谱丢,难查证。浮梁观点影响了滨田彭氏,但天顺八年重建墓时,后裔代代相传,地址不会错。滨田山清水秀,彭家从父亲彭思泳就置业在那儿,怎么会舍近求远去七十里外建墓?当时滨田村也没能力在别人地盘建墓,仙坛山村民也不会同意。其实1464年重修,是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贵德公、守成公)拜墓时倡议的,怕墓迹消失,率族属捐钱修的,还置了百亩祀田,供后裔祭拜时食宿。现在仙坛山村民还说祖上是给状元守墓的。

现存墓碑是1464年重修的,高2米多,宽1米,在滨田村纪念馆;还有只灰麻石雕刻的驮碑神龟,在墓冢下方十余米处,是北宋原物,距今923年,真是千年神龟!现在看到的墓是1993年修的,座北朝南,碎石围砌,水泥碑上刻“宋状元及第彭公汝励、德安君宁氏合墓”,占地20平。

如今彭汝励墓还在仙坛山上,历经千年,被盗过,毁损过,随葬品全无,原墓也找不着了,只留下墓址。青山依旧,气节永存。

说到底,彭汝励到底葬哪儿,现在也没个定论。浮梁屏山或江村的说法,史料错漏,但能看出彭家和浮梁关系密切;鄱阳仙坛山的说法,情理史实都更可信;阳新下彭源的说法,在湖北深入人心,是当地后裔的祭拜圣地。鄱阳仙坛山和阳新下彭源,分别是赣东北、鄂东南两地彭家后裔追思祖先的地方,不管真假,那份心意和荣耀,都实实在在摆在那儿。


上一篇: 最终将唐朝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唐宣宗晚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最终将唐朝推翻的是) 下一篇:宋朝差点也出了位武则天-刘娥怎么做的 (宋朝差点亡国灭种)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