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将唐朝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唐宣宗晚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最终将唐朝推翻的是)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十三年,他勤于政事,积极改革,对内整顿吏治,削弱藩镇,对外积极用兵,收复不少失地,唐宣宗在位期间,唐朝出现相对繁荣的局面,人称,大中之治,,而唐宣宗本人也被称为,小太...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六个皇帝,在位十三年。这人挺勤政的,也搞了些改革:对内整吏治、削藩镇,对外也打仗,收回来不少地。他当政那会儿,唐朝算是缓过点劲儿,有点繁荣,史称“大中之治”,他自己也被叫“小太宗”。不过啊,宣宗晚年犯了个大错,直接把唐朝往坑里带,最后彻底没救了!这到底咋回事呢?

李忱挺想学唐太宗,把“国家乱了肯定是因为用了坏人,国家好了肯定是因为用了忠臣”当座右铭。他还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没事就正儿八经地对着拜读。处理国家大事时,他看事儿清楚,做事果断,不偏私,爱听劝谏,也爱惜官位和赏赐,自己节俭,对老百姓也好。所以他大中年间搞的那些政策,直到唐朝灭亡,还被后人念叨,叫他“小太宗”。因为他年号是大中,所以史家叫那段“大中之治”,还拿它比汉朝的文景之治,说宣宗跟唐太宗、汉文帝似的,都是明君。

宣宗凭自己那点本事,在当时的节骨眼儿上,把能发挥的都发挥到头了。国家短时间内稳了下来,老百姓也跟着沾了光。他当皇帝,政治手腕、管理能力都还行,玩权术也有一套,尤其看重吏治,文官们觉得他跟太宗似的,特有面子,所以修史的时候就把他捧得挺高,叫“小太宗”确实有点像。太宗聪明、果断还带点狡猾,宣宗简直就是缩小版的太宗。但宣宗也没法力挽狂澜啊,朝廷里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这俩大祸害到他这儿,已经不是靠个人能解决的了。只能眼瞅着局势越来越烂,等最后彻底崩了,再来个大洗牌,等风平浪静了,才可能重新开始。

所以宣宗对后世的影响嘛,也就史书上写着点安民、整吏治的好名声,加上没能救了唐朝的坏名声——毕竟他也没那个能力。就这么在历史长河里没啥存在感了。河湟那块地收回来,算老天爷给这个“天可汗”后代最后的一点念想吧。到了九世纪,华夏这个第二帝国,最后那点光也熄灭了,只留下“大中之治”这点暖色。再往后,又大一统了,可接着就是人命贱如草的黑暗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