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净土宗 (汉传佛教十宗排名先后)
净土宗,朝鲜语,???,净土宗,越南语,T?nh??T?ng,浄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
净土宗啊,在朝鲜语里叫净土宗,越南语也是净土宗,算是汉传佛教里的一个宗派。它主要就是信大乘佛教的净土信仰,专门研究怎么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所以叫净土宗。咱们中国的净土宗祖庭,一个是江西庐山的东林寺,另一个是陕西西安的香积寺。
佛经里记载,好多法会上都是佛自己主动讲净土法门的,根本没人问。大藏经里专门讲净土、或者提到净土的经论,少说也有几百种。印度那边,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这些大拿,都写过净土的论著,专门解释和弘扬这个法门。
净土宗和禅宗,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这俩支派的影响特别深。从东晋创立开始,就传到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这些地方,直到现在还一直很兴盛。
中国佛教以前分八个宗派,净土宗最看重念佛,把它当成整个佛教的顶梁柱,所谓《华严》最深奥的地方,《法华》最秘密的精髓,所有佛的心要、菩萨修行的方向,都离不开念佛这一套。
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初祖是东晋的慧远大师(334-416),他当时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主要靠禅定来观想佛,不管是经典还是念佛方式,跟后来的净土宗都不太一样。到了北魏的昙鸾大师(476-542),才开始提倡口念佛号,后来经过隋朝的道绰大师(562-645),再到唐朝的善导大师(613-681),用“三经一论”当教材,用“持名念佛”当方法,净土宗的教义和修行才算完整了,所以善导大师被公认为实际创立者。
现在有人觉得,只有善导大师的思想才算纯正净土,其他祖师的不纯,这说法其实不对。善导之后,净土宗分成了三派:一派是少康流,专门念佛号;一派是慧远流,重在理解悟道;还有一派是慈愍流,教、禅、戒、净一起修。这三派都继承了善导的思想,只是根据不同人的根机来分,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就像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各有各的美,净土思想哪有什么纯不纯的说法。
唐朝中期以前,学佛教的多是上层人士,但昙鸾、道绰、善导他们搞的持名念佛,方法简单好操作,一下子就打开了民间的大门,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信佛教,这在佛教史上可是个大事件。后来唐武宗灭佛,好多宗派都垮了,就净土宗跟野草似的,烧也烧不尽,春风一吹又活了。宋代开始禅宗和净土宗合流,天台、华严、法相、律宗这些也都往净土靠。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了老百姓最信的宗教,一句“阿弥陀佛”,不光是中国佛教的名片,也是中华文化里的一颗亮星星。
上面这段话摘自《法音》2015年第7期的文章,叫《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再说说净土宗的“他自二力”念佛法门。
他力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说白了就是彻底信佛、靠佛的愿力。自力呢,就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不能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后品位高低,靠的是自力。这俩力互相帮忙,一起增长。
这个法门啊,是既讲道理又修行的,符合弥陀的中道思想,跟净土三经的逻辑也一致,还跟善导大师的教理对得上。它既有特别法门的好处,又有普通法门的内涵。
只要你能建立起金刚一样、磐石一样的信心,到死都不变,那往生基本就稳了。因为信能生愿,愿能导行,只要真信,信、愿、行这三样就自然都有了。不过要注意,除了那些天生就特别有善根的人,大部分人都要靠学、靠修来建立信心,比如学教理、念佛、修净业三福,慢慢把信心培养起来,这得有个过程。
修净业三福虽然不是往生的必须条件,但根据自己的情况修一修,既能增长信心,又能提高往生品位,挺划算的。自性念佛呢,就是明白自己本来就有佛性,本来就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然后念佛的时候,每个字都清楚,不乱,耳朵听着,心里明白,自己念自己听,这就是“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定的信愿,又懂教理,慢慢练,就能达到“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高境界,跟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其实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说,念佛三昧包含了所有佛法,印光大师也教我们“老实念佛,别老换花样”。因为念佛能得到修其他宗的好处,但修其他宗得不到念佛这么圆顿的好处。当然,要是只求往生,只要信愿够坚定,随便念念也能成,但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往高了修,试试自性念佛。
除了好好修行,平时还得经常想“我肯定能往生”,也要时不时检查自己的信愿坚不坚定,慢慢把生活围着弥陀信仰转。在家做好家人,在单位做好职工,在社会做好公民。对阿弥陀佛的愿不怀疑,对世间的东西不贪恋。快死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用金莲把你接走,去极乐世界。
这段话摘自《法音》2015年第3期的《净土宗他自二力念佛法门》。
再聊聊净土宗的思想宗旨。
净土宗,说白了就是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它主要靠念佛号,借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去极乐世界,所以也叫念佛宗。咱们中国的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开始提倡,经过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大师这些人的大力推广,越到后面信的人越多,对民间佛教信仰影响最深。
平时说的净土,主要是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弥勒净土最早是东晋道安大师提倡的,他写了《净土论》六卷,想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窥基大师也修这个。但后来修的人少,弘扬的人也少,慢慢就不行了,反倒弥陀信仰越来越火,成了所有净土的代表。早期修弥陀净土最卖力的是东晋慧远大师,他在庐山搞了个白莲社,大家一起念佛,想往生见佛,这是中国最早的念佛团体,也是净土的主流。
北魏宣武帝的时候,菩提流支翻译了世亲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给它写了注,叫《往生论注》。里头用了龙树《十住毗婆沙论》里“易行品”的说法,说佛法修行有难有易,难的是自力,易的是他力,净土信仰的核心就是他力。主张靠佛的愿力,在这个乱糟糟的世界里修行最方便。昙鸾还强调念佛号求生净土。到了唐代,道绰、善导大师继承了昙鸾的思想,使劲强调佛的愿力,说往生净土特别适合末法时代的人。道绰写了《安乐集》,反驳错误说法,指出末法众生该怎么走;还根据昙鸾的难易二道,分了圣道门和净土门。善导写了《观无量寿佛经疏》,纠正了好多错误,确立了净土的教义,还分了正行和杂行,把净土教义的基础打牢了。后来怀感写了《释净土群疑论》,回答别人对往生的疑问;少康大师也大力弘扬念佛号。从昙鸾到少康,叫“震旦五祖”。那时候长安好多人都写注疏解释《阿弥陀经》《观经》,净土经典研究到了顶峰。
唐代开元初年,慧日大师从印度回来,看到禅宗的人把净土当成哄老百姓的方便法,就挺反对的,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戒和净一起修,禅和净一起修,教和禅一致,所有修行都为了往生净土。承远、法照、飞锡这些人跟着他,说念佛三昧是最深的禅法,批评那些禅僧光说不练。这样唐代净土宗就分了三派:慧远系统、善导系统、慈愍系统。当时禅宗里也有认同慧日的,比如六祖的弟子南阳慧忠,主张解和行一起修。到了后周,法眼文益的孙子永明延寿,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元代以后,禅净双修更流行了,中峰明本、天如惟则这些人也都信净土。明代,楚山绍琦、云栖袾宏、憨山德清这些人提倡禅净合一,尤其是云栖袾宏,念佛修得好,还写了书讲禅净一致,影响很大。
天台宗也有好多信净土的高僧,比如宋代的四明知礼,他写的《观经疏妙宗钞》就说天台和净土应该融合,后来的天台僧人都看重这本书。明代的灵峰智旭提倡三学归一,说禅、教、律都归到净土。清代,好多在家居士也信净土,比如彭绍升、彭希涑父子编了《净土圣贤录》。康熙、乾隆时,实贤法师在杭州搞莲社,教化大家,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民国以后,杨仁山提倡净土,印光大师也说净土是佛的本怀,还做社会救济,各地慢慢都开始结社念佛。现在台湾的佛教,不管禅寺、律寺,显教、密教,都用念佛引导信徒。因为念佛简单,所以老百姓都能信,成了近代佛教的主流。念佛会、莲社、居士林这些也越来越多,佛教各宗都在一起,挺热闹的。
净土思想主要靠“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佛灭度八九百年后,世亲菩萨写的《往生论》。后来的净土祖师都靠这“三经一论”,还有马鸣、龙树他们解释“三经”的要点来弘扬。
净土宗三大经典里,《阿弥陀经》讲阿弥陀佛的西方世界有多庄严,为什么要往生,怎么往生,还赞叹佛的功德。这经短,好念,是净土宗必诵的。《无量寿经》详细说阿弥陀佛当法藏比丘时发的四十八大愿,后来成佛,国土庄严,接引念佛的人,还讲了上中下三辈往生的条件。《观无量寿经》说想往生的人该修什么净业,用十六种观想法观佛的身相和极乐世界,还解释了九品往生的因果。《往生论》讲修“五念门”能成就,让众生往生极乐,见阿弥陀佛。
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修净土的人的“心行”是内因,阿弥陀佛的“愿力”是外缘,内外合拍,就能往生极乐。所以修净土要先发菩提心,就是想成佛的心;然后发厌离心和欣求心,就是讨厌这个苦世界,喜欢清净的佛土;还要发“三心”:一是至诚心,真想脱离生死,不是为出名求利装样子;二是深心,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深信不疑,专心念佛,靠佛力往生;三是回向发愿心,把修的所有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再回向给所有众生,愿他们也往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