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怎么走向三家分晋的-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晋国是怎么崛起的)
还不了解,三家分晋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韩、魏三家分晋,晋国是如何崛起走向分裂的?前言,晋国在历史上出现了三次,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时代的晋国,一个是三国两...

▲疆域图
春秋那会儿,晋国靠着天时地利,称霸了两百多年,后来内乱不断,才被赵韩魏三家分了。这仨后来也是春秋舞台上的狠角色,而晋国从崛起到分裂,走了挺长一段路。
先聊聊晋国咋起来的。周天子分天下的时候,搞了个“授民授疆土”,晋国就是分给周王室自家人的。第一任国君姓姬,是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纯种的王族血统。

▲朝拜图
所以晋国得到的封地特别好,土地肥沃,牧场也棒,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很快就成了诸侯国里的顶流。晋国能起来,主要还是第一代国君肯干,也克己。那时候周天子当道,社会关系挺简单,西周的政策也还算开明。政局稳,晋国就安心搞民生,慢慢国富民强,军队和人口在诸侯里都排得上号,先天好底子,后天又肯拼,根基打得特别牢。
休养生息,越混越强。晋国早期搞“休养生息”,初代国君勤政爱民,对百姓也好,国家安安稳稳,没几年就成了一方霸主。到了晋献公那会儿,晋国已经吞并了几十个小国,地盘和人口都比秦、楚多,经济和军事更是甩开其他诸侯一大截。国君也愿意听劝,和大臣们一起琢磨怎么治国理政。

▲君臣论政
晋国国君里能人不少,晋献公和晋襄公那会儿,一边搞政事,一边练兵扩军,到了晋襄公晚年,晋国已经干掉了秦、楚,成了春秋五霸里的老大。后来的国君也都没掉链子,晋国成了有名的“千乘之国”,周边小国都来认大哥,名气比周天子还响。晋国和周天子的关系慢慢变了,以前周天子是老大,晋国是老二,后来晋国太强,朝贡那套都快玩不转了。
后来为啥乱套了。内乱开始,乱成一锅粥。晋国越来越强,内乱也跟着来了。第一个麻烦就是继承问题——宗室子弟太多,虽然按规矩嫡长子该上,但大宗小宗为了抢位子,天天掐架。到了晋文侯那会儿,嫡长子制度直接崩了,小宗靠着贵族支持抢了王位,还把大宗的公子们全杀了。继承法一乱,朝堂就跟着乱套了。

▲车轮战图
小宗干掉大宗,这法一乱,国家就没安生日子。继承权没个准谱,光为这事就能吵翻天,嫡长子的位子和国家权力到底归谁,一直扯不清。后来出了个晋献公,更狠,直接把嫡长子赶走,想立宠妃的儿子。结果被赶走的公子重耳后来东山再起,又把小宗给灭了。这么来回折腾,继承问题成了晋国乱套的根儿。
卿大夫坐大,抢得更凶。继承乱套,王权换来换去,权力斗争越来越狠。到了晋平公那会儿,公子的势力弱了,士大夫和公卿起来了,晋国的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开始不安分了。这六大家族越混越强,开始明着掐。打了好几年,范家和中行家先撑不住,败了。韩家和魏家底子厚,魏家反而越打越强。

▲晋国六卿图
剩下的四家里,智家最贪心,到处抢地盘,想一口吞了其他三家。结果太张扬,惹得晋王室不爽,联合其他家一起打智家,智家寡不敌众,最后被灭了。这其实就是王室想转移矛盾,怕公子们再闹,结果把祸水引到了卿大夫身上。虽然流血牺牲不少,但剩下的公卿还是个定时炸弹。
最后三家怎么分的。三家被分封,王室更弱了。六卿打了两家,剩下四家,后来又灭了智家,就剩韩、赵、魏三家。晋王室怕他们再闹,公元前433年,把这仨封成了诸侯,内乱暂时压下去了,但暗地里还是一堆破事。这三家也没闲着,天天备战,晋王室在旁边看着,想等他们内斗好捡便宜。

▲晋献公
可惜后来的国君一个比一个拉胄,该出手的时候啥也干不了,几代人攒的家业败得差不多了,晋王室只能低声下气哄着剩下的三家。晋王室越来越弱,早没当年的霸气,面对三家的大军都发怵。只能按老规矩,把这三家封成诸侯。他们本来就是大夫出身,能当诸侯,自然乐意,顺理成章。韩赵魏摇身一变成了诸侯,肯定不会收手。后来几百年,他们既互相掐,又抱团,形成了一个铁三角,在诸侯里也是响当当的角色。
王室被灭,晋国彻底没了。王权旁落,兵权也没了,晋王室早就快咽气了。后来的国君更是平庸,不管朝政,不体恤百姓,整天吃喝玩乐,啥也不干。没多久,韩赵魏三家直接灭了晋王室,瓜分了晋国。从此他们就成了战国七雄,还学着以前对付晋国的法子对付秦国。但秦国太狠,后来合纵连横,把他们一个个都灭了,彻底退出了历史。历史的车轮谁也挡不住,晋国该亡还是亡了。一个国家要是没了制度约束,国君随心所欲,肯定长不了。晋国是周王室的亲戚,后来关系也淡了,自己作死,谁也救不了,挺可惜,但也是自找的。

▲三家分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