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谈春秋胸罗锦绣-讲礼制口吐珠玑-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讲礼制口吐珠玑的意思)

镜花缘,,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共计一百回,是与,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齐名的作品,作者以神幻诙谐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绚丽斑斓的天伦彩图,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

admin

《镜花缘》是清代李汝珍写的一百回长篇,跟《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这些齐名。作者用神幻又带点诙谐的笔法,画了一幅挺绚丽的天伦图,故事情节也够曲折,看着就停不下来。

《镜花缘》一百回分两块,前半部写唐敖、多九公他们乘船海外游历,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这些国家的经历写得特有意思。后半部转到武则天开女科选才女,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和其他花仙子托生的才女们考中后在朝上做事。作者这手法,既有神幻诙谐,又引了不少典故,画出一幅挺热闹的图,还顺便讨论了妇女问题,挺有意思的。

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 讲礼制口吐珠玑

话说红红道:“要是贤妹能带上我,倒能去瞻瞻仰仰天朝的人物有多热闹。不过考试嘛,我早就心灰意冷了,哪还敢再想这事儿。”若花道:“这事到了天朝再说,估计姐姐你也由不得自己不去。前两天听说亭亭姐姐也一起去考试了,不知道考中了没?”红红道:“他家穷得叮当响,他爹就是个秀才,还不在了;既没钱又没势,所以没考上。”

但他落第后,雄心一点没减,整天瞎琢磨,还跟我说过:要是外邦也开女科,哪怕千山万水,他也要去试试,不中个才女,死都不服。如今天朝倒是开女科了,可远隔重洋,咋能去?看来只能干瞪眼了。”闺臣道:“他家还有啥人?最近出门没?”红红道:“没兄弟,就一个寡妈在家,现在教几个女童混饭吃,没出过门。”闺臣道:“他要真想去考试,咱们路过黑齿时约他一起,多好。”红红道:“贤妹约他当然好,可他仗着自己学问大,看不起人,谁都不放眼里。贤妹要是直接约,他不知道你深浅,怕丢人,肯定不去。依我说,得先聊聊学问,让他服气了,再说约他的事,他肯定答应。”闺臣道:“听说亭亭姐姐学问深得很,我哪敢在鲁班门前弄斧,跟他瞎聊?万一被他问住,多丢人。”若花道:“妹妹咋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到时候我跟你一起去,咱俩还对付不了他一个?”闺臣道:“姐姐有这兴致,我只能陪着去了。不过得先告诉舅舅,才能约他。”闺臣就把这话告诉了林之洋。林之洋道:“俺听你爸老说‘君子成人之美’。甥女要成全他功名,这好事你们办了,准有好处,跟我说啥。那个黑女,当年九公跟她谈文,吃过她大亏,你们俩过去,俺还真有点担心哩。”若花道:“他又不长三头六臂,不就是个普通人嘛,怕他啥!”林之洋道:“她那张嘴比三头六臂还厉害,九公现在提起来还头疼,你说她是普通人?那可是张铁嘴!要是顺风,早晚就到。依我说,你们赶紧多记几个典故,省得临时被他问住,别像九公似的,急得直冒汗,让他看不起。他们当年因谈反切,有过‘问道于盲’的话;俺自从在歧舌国学会音韵,总想找人聊聊,偏碰不到知音。将来他要聊这个,你们一定把俺举荐举荐。这两天大家都吃了清肠稻,不饿,索性到黑齿再买米,耽误半天,你们也好慢慢跟他聊文。”

谈春秋胸罗锦绣-讲礼制口吐珠玑-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讲礼制口吐珠玑的意思)(图1)

大家一路闲聊,不知不觉,这天清晨就到黑齿了。船刚靠岸,林之洋托多九公带水手去买米。闺臣想让红红一起去。红红道:“他家住哪,林叔叔知道,不用我去。我要是去了约他,他就算勉强来,也肯定会看不起我。贤妹你先去,就说还扇子,跟他聊聊。他要肯来最好,要是推脱,我再过去说,他才不会小瞧。”闺臣点头,带着扇子,跟着若花求林之洋领进城内。来到大街,闺臣和若花走左边街,林之洋走右边街。没多久,进了小巷,到亭亭门口,只见门上写着“女学塾”三个字。敲了两下门,有个紫衣女子开门。林之洋一看,认出是前年谈文的那个黑女。闺臣从袖里拿出扇子道:“姐姐请了:前年敝地有位多老翁在您这拿走一把扇子,现在托我们送回来,不知是不是您家的?”亭亭接过看了看道:“这扇子是我爹的。二位姐姐要是不嫌弃屋子小,进来喝杯茶?”闺臣和若花都说:“正要拜访呢。”于是一起进去,林之洋就在旁边小屋坐下。亭亭把两人让进书馆,行礼坐好;有两个梳小辫的女童也上来行礼。彼此问了名字。闺臣道:“妹妹我一直仰慕姐姐才学,去年路过贵地,就想来拜访,可自己学问浅,怕被笑话,没敢冒昧来。今天有幸遇见,真是名不虚传。”亭亭道:“妹妹浪得虚名,不值一提!前年多老翁来时,有位唐大贤一起来的,可是姐姐家人?”闺臣道:“那是我爹。”亭亭听了,赶紧站起来,又给闺臣行了个礼道:“原来唐大贤是令尊。姐姐家学渊源,肯定也很有名了。去年虽然承蒙令尊指点,可惜匆匆走了,我还有没请教的地方,到现在还惦记着。可惜现在除了令尊,再没别人能聊了。”

闺臣道:“姐姐有啥要教的,不妨说说?”亭亭道:“妹妹因为《春秋》的事,听前人议论都说孔子在日月、名称、爵号里暗藏褒贬,不知道这话对不对?想请教令尊,没想到匆匆分别,没聊成,这是妹妹没福气。”闺臣刚要开口,若花接道:“《春秋》褒贬的意思,前人说法挺多。依我看,大概有三点:第一,明分义;第二,正名实;第三,著几微。其他写法还有很多,大概就这几样最重要。”亭亭道:“姐姐说说啥叫明分义?”若花道:“比如《春秋》写月份说‘王正月’,所以写‘王’,是为了明正朔从哪来,也就是明君臣之义。至于写‘陈黄’‘卫絷’,是为了明兄弟之情;写‘晋申生’‘许止’,是为了明父子之恩。还有‘曹羁’‘郑忽’的写法,是为了明长幼之序;‘成风’‘仲子’的写法,是为了明嫡庶之别:这些不就是明分义吗?”亭亭道:“那正名实呢?”若花道:“比如《传》里说隐公是‘摄’,但圣人写成‘公’;《传》说许止没尝药,但圣人写成‘弑’;卓公即位没满一年,但圣人写成‘君’;夷皋被杀,归罪于赵穿,但圣人写成‘盾’:这些不就是正名实吗?”亭亭道:“那著几微呢?”若花道:“比如‘公自京师,遂会诸侯伐秦’,是因为会诸侯伐秦才去京师;‘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是因为打猎后才朝见;‘公子结媵妇,遂及齐侯、宋公盟’,是写公子结专权;‘公会齐侯、郑伯于中邱,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是写公子翚擅自出兵:这些不就是著几微吗?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时王室衰微,篡夺不断,孔子没权行令,就根据《鲁史》写《春秋》,大概就是要讨乱臣、贼子,尊王抑霸的意思。春秋时王室弱,诸侯强,孔子先抑诸侯尊王室;后来诸侯弱楚强,孔子又抑楚扶诸侯。扶诸侯就是尊王。圣人能随世道变,世道无穷,圣人救世的方法也无穷,他有随时救世的心。有人说《春秋》里日月、名称、爵号暗藏褒贬,我不敢说对不对。但说‘称人’是贬,可人未必都贬,小人物也‘称人’;‘称爵’是褒,可爵未必都褒,讽刺的也‘称爵’。失地的君主称名,但卫侯逃到楚就不称名;没满年的君主称子,但郑伯伐许就不称子。这些例子数不完。要知道《春秋》是圣人根据《鲁史》修的,要是按日月褒贬,比如某事该写月,《鲁史》只写时;某事该写日,《鲁史》只写月:圣人哪能跑列国去找日月?要是按名号褒贬,比如某人在褒,旧史只写名;某人在贬,旧史只写号:圣人哪能跑四方去找名号?《春秋》有达例,有特笔:比如旧史写的日月、名称,就照写,盟就写盟,会就写会,这是达例;史里没有的,圣人加进去表意思;史里有的,圣人删掉表警戒,这是特笔。比如‘元年春正月’,这是旧史;加‘王’,是圣人特笔。晋侯召王,事见先儒传,但圣人写成‘狩于河阳’,是为存天下防;宁殖赶走国君,名在诸侯策,但圣人写成‘卫侯出奔’,是为戒君主;不只说仲子,说‘惠公仲子’;不只说成风,说‘僖公成风’;不说陈黄,说‘陈侯之弟黄’;不说卫絷,说‘卫侯之兄絷’;阳虎是陪臣,写成‘盗’;吴楚僭号,写成‘子’;还有纠不书‘齐’,小白书‘齐’;突不书‘郑’,忽书‘郑’;立晋写‘卫人’;立王子朝写‘尹氏’:这些都是圣人特笔。所以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某窃取之矣。’学《春秋》的人,得知道哪些是达例,哪些是特笔,才能懂大义。《春秋》这本书,圣人光明正大,直写事情,好坏都清楚。救世之心,是这本书的大旨。妹妹瞎说,不知道对不对?还请姐姐指教。”

亭亭道:“姐姐说的,深得《春秋》真意,妹妹我服了。还有一事,想请姐姐们指教,不知肯不肯?”闺臣道:“姐姐请说。”亭亭道:“我听说古礼遭了秦火,现在就剩《周礼》《仪礼》《礼记》,叫‘三礼’。要论古礼,没比这更古的。但汉晋以来,朝代都自己搞礼制,是创新还是照旧典?三礼各家注疏,到底谁的好?还请姐姐们说说。”若花听了,暗暗吐舌道:“这黑女咋突然问这么大的题!三礼各家就够聊了,她又加上历代礼制,真是大海捞针,从哪说起?今天怕是要丢人了。”正想着,闺臣答道:“妹妹听说《宋书·傅隆传》里说:‘《礼》是三千之本,人伦至道。用在家国,君臣以尊亲;用婚冠,少长以仁爱,夫妻以义顺;用乡人,友朋以三益,宾主以敬让。其《乐》之五声,《易》之八象,《诗》之《风》《雅》,《书》之《典》《诰》,《春秋》之劝惩,《孝经》之尊亲,都由此立。唐虞时,祭天为大礼,祭地为地礼,祭宗庙为人礼。所以舜命伯夷管三礼,为弥纶天地,经纬阴阳,纲纪万物,雕琢六情,都以此节之。’但《魏书》说:‘三皇不同礼。’又说:‘时易则礼变。’所以殷因夏礼有增减,商辛无道,雅章没了。周公救乱,制礼作乐,以吉礼敬鬼神,凶礼哀邦国,宾礼亲宾客,军礼诛不虔,嘉礼合姻好,叫‘五礼’。周昭王南征后,礼失乐微,上行下效,所以败检失身的人,先废礼:比如昭公避孟子姓,庄公割臂为盟,是婚姻礼废了,淫乱就来了;齐侯慢客,曹伯观胁亵宾,是宾礼废了,傲慢就来了;文公逆祀五庙,昭公不感母丧,是丧祭礼废了,骨肉恩就薄了;天子下堂,河阳召君,是朝聘礼废了,侵陵就来了。孔子想除时弊,定礼正乐,挽风化。战国时,继周孔之学,讲究礼法的只有孟子。后来秦始皇吞六国,收仪礼到咸阳,只取尊君抑臣之仪,改了己意用,余礼全废。汉高祖初平秦乱,没空朝制,群臣饮酒争功,甚至拔剑击柱,高祖愁坏了,叔孙通赶紧撰朝仪,胡广据此辑旧礼。汉末天下大乱,旧章没了。三国时,魏有王粲、卫觊共创朝仪,吴有丁孚拾遗汉事,蜀有孟光草建众典。晋初,荀觊据魏代事撰晋礼。宋何承天、傅亮同撰朝仪。齐何佟之、王俭共定新礼。梁武帝命群儒裁成大典,复周公五礼之旧。陈武帝即位,礼制本前梁,仍命江德藻、沈洙等酌弃取,以便时宜。隋高祖命辛彦之、牛宏等采梁旧仪为五礼。自西汉至今,历代损益不同,都参旧典,不是古礼没了,是取应时之变。所以《宋书·礼志》说:‘任己不师古,秦氏致亡;师古不适用,王莽身灭。’至于注《礼》各家:汉有马融、刘熙、郑元、蔡邕、阮谌;魏有孙炎、王肃、蒋济、郑小同;蜀有蒋琬,吴有射慈;晋有庚亮、卫瓘、刘逵、贺循、袁准、吴商、干宝、孔伦、杜预、葛洪、环济、曹耽、虞喜、卢谌、范汪、陈邵、蔡谟;宋有傅隆、任预、徐爱、费沉、徐广、裴松之、庚蔚之、雷肃之、蔡超宗、何承天;齐有王俭、王逸、刘瓛、楼幼瑜、司马瓛、荀万秋、田憎绍、沈麟士;梁有周舍、贺玚、皇侃、裴子野、何佟之;陈有谢峤、沈洙、沈文阿、沈不害、王元规;北魏有刘献之;北齐有李铉;北周有熊安生;隋有房晖远、辛彦之。他们注的书,或见解不同,各有取舍;或师承相传,同枝别干。有重典制不讲义理的,也有重义理不讲典制的。依我看,典制从义理来,义理也从典制见,原是表里。各执一词,难免片面。现在流行的,就三家:一是郑康成,二是熊安生,三是皇侃。但熊氏常违背本经,多引外义,像往南走却往北,马快却越走越远;皇氏章句详正,稍显冗繁,既驳郑氏,又常乖郑义,像水落不归本,狐死不首丘:这是两家毛病。只有郑注包罗宏富,考证精详,几百年来研究《礼》的人都钻不完,自古注《礼》最好的,大概就是他了。妹妹瞎说,还请姐姐指教。”亭亭听了,连连点头道:“这议论才见读书人的卓见,真是家学渊源,妹妹我甘拜下风。”亲自倒了两杯茶,奉上来。

二人茶罢,闺臣暗想:“她的学问,用寻常经书难她,恐怕不行。好在她在外国,天朝历朝史鉴,她可能没太留神;就算知道,年岁也乱。不如用史鉴考考她?”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谈春秋胸罗锦绣-讲礼制口吐珠玑-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谈春秋胸罗锦绣讲礼制口吐珠玑的意思)(图1)


上一篇: 闵子骞简介-是二十四孝中的-春秋时期孝子-芦衣顺母 (闵子骞简介) 下一篇:晋国是怎么走向三家分晋的-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强国 (晋国是怎么崛起的)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