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后世对海外殖民失去了兴趣-元朝时期一直远征东南亚诸国 (为什么说后海不是海)
还不知道,元朝如何扩张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历史上,元朝对于中国版图的奠定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清朝也只是在元朝的基础上做了巩固,不过元朝的锐意开拓,亦或是穷兵黩...
元朝怎么扩张的?很多人只知道它疆域大,但具体怎么打下来的,可能不太清楚。
元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其实挺大的,清朝后来基本就是在元朝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不过元朝这帮人吧,要么是真敢开拓,要么就是穷兵黩武,搞得后世对海洋都有点怕,比如明清两朝,一提下海就哆嗦。
蒙古帝国的扩张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成吉思汗那时候,帝国其实就是草原军事贵族的联盟,大汗的主要任务就是带着大家出去打仗,抢地盘、抢财富,抢完回来分给宗王、亲戚和有功的人。所以每次换大汗,基本都得打一仗,不然没法分东西,大家也不服。
但到了忽必烈这儿,情况有点不一样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其实分成了四个独立的汗国,而且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还因为汗位从窝阔台家转到拖雷家,心里一直有气,跟元朝打了好几十年仗。

忽必烈自己也因为学汉人的制度,一直有人质疑他是不是合法的大汗,权威不够,所以他得靠新的胜利来证明自己。而且帝国这么一分,实力其实削弱了,要是像他祖宗那样往西打其他蒙古汗国,胜算不大,还得落个自相残杀的骂名。
那往哪儿打呢?环顾四周,就剩海外还有地盘没占呢。更重要的是,搞海上贸易能让蒙元这个游牧加农耕的帝国,多点儿海洋的味儿,跨个新台阶。所以忽必烈才两打日本,南征占城、缅甸、安南,还远征爪哇,折腾得不轻。
单说打仗本事,元军是真没怕过。不管是打日本,还是打中南半岛,甚至爪哇,战场上基本都碾压。宋元时候中国能造载千人的大船了,但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太嫩。元军打日本,两次都栽在老天爷手里。第一次台风,第二次更惨,史料说“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十万大军最后活着回来的就仨。
打占城的时候,元军统帅唆都带着人从广州坐船过去,一上岸就敢死队冲锋,杀了五万多人,又在湖边又干掉六万,占城国王直接跑深山里躲着了。但问题是元军跑那么远去打仗,人不多,粮草也跟不上,最后不是被热死的,就是被沼泽、深山困死的。

安南和缅甸那边也一样,前线打赢了,要么粮道被劫,要么士兵中了瘴毒,没战斗力。打爪哇是忽必烈最后一次海外征伐,朝廷下了血本,派了一千艘船,带了一年的粮,还给了四万锭钞票。元军上岸连赢三场,敌人死伤好几万,跑的跑,死的死。但爪哇的驸马靠着地利死扛,最后元军只能撤回泉州。
除了这些,忽必烈还有九次没打成的仗。这么大规模地打仗,招兵、买粮、造船,花钱跟流水似的。更坑的是,东南亚那些地方,抢回来也没用,不毛之地,根本赚不回成本,更别说赚钱了。
这么搞下来,国内老百姓本来就够惨了,军队里老的小的哭成一团,还要接着打仗,谁受得了?越到后面,老百姓造反的次数越多,南方各省的山里到处都是盗贼,一年到头没消停过。

元朝为啥这么快就没了?跟它到处打仗脱不开干系。这也让后来的朝代对海外殖民一点兴趣都没有,比如朱元璋就在《皇明祖训》里特意嘱咐子孙: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量力,来挠我边,则为不祥。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