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重文抑武国策的宋朝-武将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重文抑武什么意思)
有宋一朝的武将们,他们到底混得有多艰难?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武将,他们给人的印象大多是骁勇善战或是飞扬跋扈,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风最盛的时代,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人...
有宋一朝的武将们,日子到底有多难熬?
说到武将,大家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儿,估计不是“骁勇善战”就是“飞扬跋扈”。但宋朝不一样,那可是文风最盛的朝代,跟士大夫们“共治天下”。文人嘛,腰杆子硬得很,不用看武将脸色;武将呢?夹着尾巴做人,差不多是常态。
不过话说回来,宋朝刚那会儿,文人地位还没这么高,武将也没这么低。宋太祖能坐上龙椅,靠的是武将们捧场,好多都是开国功臣,所以手里攥大权的,大多是武将。结果呢?这帮人一个个牛气哄哄,有的甚至想造反,像李筠、李重进这些地方节度使,就扯旗造反;京城巡检王彦升,更离谱,大半夜闯宰相府,找借口要酒喝。
这些骚操作把宋太祖吓得不轻,生怕手下武将也学他夺皇位。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后苑之宴”,把武将的兵权一点点收回来。不光夺权,他还想让大家觉得“文比武强”,亲自跑去祭拜孔子,还给孔子写了篇赞文。
这么一折腾,武将的地位是越来越低。会看风向的,比如曹彬,官都当到枢密使了,见了士大夫的马车,也得赶紧躲着走。到了宋真宗那会儿,对武将的打压更狠了,战场上说了算的,从武将换成了文官——“不让武将当主帅管一路,必须派文臣当经略,总管一切”。
到了宋仁宗时期,文官们基本把持了所有要害部门,连管军国大事的枢密院都落不着武将的好。文官们还抱团,成了利益集团。狄青就是这时候的武将代表,靠战功一步步爬,从枢密副使到枢密使,看着挺顺,其实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早先他刚有点起色,就被范仲淹看上了,范仲淹还送他本《左氏春秋》,语重心长地说:“当将军的不懂古今,那就是个莽夫。”
等他真当上高官,那可就是另一番光景了。早在庆历三年,正跟西夏打得不可开交,就有人搞事情,捏造滕宗亮他们“乱用公款”,想把狄青扯进去,好在尹洙据理力争,才躲过一劫。庆历四年,狄青因为战功要升渭州知州,谏官余靖跳出来,连上四道折子,说什么“朝廷得选文武英才一起守边疆……泾原那边形势不好,哪能让狄青一个武将扛着”,硬是逼得狄青换了地方。等他当上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王举正、御史韩贽又带头反对,列了“五不可”,什么“行伍出身”、“大臣们耻于跟他为伍”、“外族会看不起朝廷”……好不容易平了侬智高的叛乱,升了枢密使,更不得了,各种怪话都来了:说狄青家狗长了角,他家晚上冒奇光……
这些离奇说法听着扯,其实都是幌子。真正让文官集团害怕的,是狄青太得士兵心了,那些兵痞子满街吹嘘自家主帅。这还得了?“醉翁”欧阳修第一个跳出来,上书说罢免狄青是“为国家消除隐患”。宰相文彦博更狠,直接建议把狄青贬成两镇节度使,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啊”,文彦博冷笑:“当年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
最后,狄青被一脚踢到陈州。
可文官们还不放心,每月派俩太监去“看望”狄青。每次太监一来,狄青吓得魂飞魄散。就这么活活吓死了……看看,这就是那些标榜“高风亮节”的士大夫,肚子里装的什么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