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柴家人的-大臣建议是杀了柴荣的幼子 (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太祖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有一说一,宋太祖虽然篡夺了后周江山,但是对柴荣剩下的血脉、族人虽然说不上特别好,但也要比古代历史上,夺权弑族的篡位者好得太多,一直到...

admin
有一说一,宋太祖虽然抢了后周柴家的江山,但对柴荣留下的血脉和族人,说不上多好,但比起历史上那些篡位就杀光前朝皇族的,可强太多了。 而且这事挺有意思,一直到南宋,柴荣的嫡系子孙还在史书里有记载——中间改过姓,后来又改回柴姓。这在以前那些篡位的皇帝里,可不多见。再看看柴家遗族,宋太宗当政的时候,赵匡胤俩儿子先后没了,连亲儿子都活不长,更别提别的亲戚了,所以柴家能平平安安活下来,这要是放在赵家人身上,简直能当“道德模范”了。 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回汴京让周恭帝柴宗训禅位,算是和平交接的权力。毕竟登基方式挺温和的,而且柴荣剩下四个儿子里,最大的柴宗训才七岁,所以赵家和柴家当时没闹多大矛盾。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柴家人的-大臣建议是杀了柴荣的幼子 (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图1)
不过有个事挺有意思,记载在北宋王銍的《默记》里:宋太祖刚进皇宫,看见宫女抱着个小孩子,问是谁,宫女说“是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这些大臣都在旁边,太祖问他们咋办,赵普、范质都说“杀了”。潘美站在后面,没吭声。 兵变成功,柴宗训也禅位了。有天宋太祖带着几个大臣逛皇宫,范质本是后周留给柴宗训的重臣,赵普是太祖最铁的心腹,潘美则是太祖在高平之战后提拔起来的禁军将领,后来成了得力干将。 结果呢,太祖问他们咋处理柴荣这个幼子,除了潘美不说话,赵普和范质都让太祖杀了。这孩子,后来记载说是柴荣第五子,后周恭帝时封曹王的柴熙让。 但太祖没答应,他瞅着不说话的潘美,问他的想法: 太祖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 潘美这话说得挺实在,也挺小心。他的意思是,不管让太祖杀还是留这个世宗的儿子,他都得对不起一个人——要么对不起太祖,要么对不起世宗。太祖听了潘美的话,做了个决定:不杀这孩子,让他给潘美当侄子: 上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太祖后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 可能是觉得潘美实在,也可能是想压一压世宗儿子的地位,太祖让他认了武官潘美当叔叔。这孩子后来改名叫“潘惟吉”。 这么看,宋太祖当时到底杀没杀世宗儿子,好像有答案了。但等一下,《默记》里这个故事,其实有问题。 因为潘惟吉在《宋史·潘美列传》里,只说是潘美的侄子,没提他是柴荣五子柴熙让。再看看欧阳修写的《新五代史》,里面说柴熙让和另一个世宗儿子柴熙谨,北宋建立后就不见了踪影: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这说明王銍写这个故事时,可能没完全按史料来写。这么一来,难免让人觉得他是在拍赵宋的马屁,给宋太祖洗白。可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宋史》里又记载柴熙谨在宋太祖乾德二年死了: “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 《宋史》虽然没说柴熙让去哪了,但《新五代史》《默记》《宋史》这三本书,简直是互相打架。还有《宋人轶事汇编》,也强调《默记》里潘惟吉是柴荣五子的事。本来《默记》里宋太祖不杀世宗儿子,是件让人挺欣慰的事,可这几本书一矛盾一混淆,当年到底有没有大臣劝太祖杀柴荣儿子,都说不准了。 而且柴熙让下落不明,柴熙谨在太祖登基四年后就死了,那时候他才不到十岁。柴熙诲呢,明确记载是被开国将军卢琰收为义子了。所以说,真实历史里的潘惟吉,和《默记》故事里的那个潘惟吉,八竿子打不着。 后来南宋、元朝的史学家评价,说宋朝皇帝和文人可能私下里商量着,把柴家人的痕迹给抹掉一些,所以正史和文人记载才会这么矛盾。说到底,柴家不管怎么样,对北宋当权者来说都不是省心的存在。 虽然周恭帝柴宗训二十岁就死了,五个孩子也全早夭,这一脉断了,这事可能有点阴谋论的味道。但剩下的柴熙诲,明确记载被开国将军卢琰收为义子,还成了他女婿,改名叫卢璇。 据说柴熙诲能被卢琰带走,是因为卢琰上书太祖,说别干这种不义的事,所以柴熙诲才被收为义子。这孩子对义父特别孝顺,义父死后,他还守了十年孝,跟亲儿子一样。卢璇后来在宋真宗朝当官,被封武烈侯,还做过禁军长官殿前防御使。 再后来,卢璇的儿子卢可在北宋当礼部尚书,看来后来的北宋皇帝对柴家后人没排斥。卢可是柴荣的世孙,血缘上是这么回事。 从正史看,柴荣七子是剩下直系血脉里,唯一有清晰记载、后人过得还不错的。不过后来民间有史学调查说,从河北迁到山西的那支柴姓人家,祖上就是柴熙让。这说明柴熙让在真实历史里可能被藏起来了,但日子过得安稳,还继续繁衍后代。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柴家人的-大臣建议是杀了柴荣的幼子 (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图1)
到了南宋,柴家人还是有人考中进士当官,虽然没当什么大官,但能成为宋朝士大夫。所以南北宋对柴家人的政策挺明显:政治上提防着,但其他方面给足富贵。 这事还关系到“太祖誓碑”。所谓誓碑,就是宋太祖在石碑上刻的三条祖训,王夫之的版本里是这么写的: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看得出来,宋太祖把保全柴家人当成了祖训。虽然周恭帝柴宗训这一脉死得挺蹊跷,但不得不说,除了柴荣的嫡子一脉,他其他亲戚都过得挺好,属于富贵人,就算不是当官的。 当然从政治角度看,柴熙诲、柴熙让这一脉能传下去,和他们改姓生活有很大关系。柴熙让可能就没改姓。至于前面说的潘美侄子潘惟吉,也可能是柴荣六子柴熙谨——虽然《宋史》说他早夭,但《默记》的记载也不至于完全瞎编,毕竟王銍是宋代挺有名的文人。 不管怎么说,赵宋确实保全了柴家人,只是方式有点特殊。到了元代,卢璇在浙江的后人才恢复祖姓,又姓柴了。这种改姓的日子,差不多持续了四百年。 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实在难以分说。


上一篇: 他抠到了什么程度-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那么抠门 (抠了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宋孝宗赵昚-为何会被认为是中兴之主?-宋太祖后裔 (宋孝宗赵昚读音)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