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

小编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大明朝后期与当时的后金之间爆发的广宁之战,这一战中大明朝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也有着不同的结果,是胜是败,是输是赢,皆在选择的一念之间,一切的源头都要追随到大明王朝万历四十四年,也...

admin

今天咱们来唠唠明朝末年那场广宁之战,明朝当时跟后金干仗,用了三种战略,结果天差地别,胜败全在那一念之间。得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说起,努尔哈赤带着十三副兵甲起兵,在赫图阿拉当了大汗,建了个大金,史称后金。第二年就甩出个“七大恨”,正式跟明朝杠上了。

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图1)

先说说后金那头。女真族人口大概二十万,能打仗的壮丁也就五六万,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全部家底了。后金一宣战,没多久萨尔浒之战就打起来了,明朝几万大军跟纸糊的一样,一触即溃,努尔哈赤一战成名,顺手拿下沈阳,迁都过去改名叫盛京。这么一来,后金就在东北站稳了脚跟,明朝朝廷当时估计都懵了——中原王朝防了几百年的都是北边,像汉朝匈奴、唐朝突厥、宋朝蒙古,哪次不是从北边来的?这东北咋突然冒出这么个狠角色?

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图1)

虽然明朝当时看着还是个大帝国,但在辽东战场上真没啥优势。朝廷能在辽东投的兵跟后金差不了多少,而且补给线太长,从山海关过去,粮草运过去都费劲。更关键的是,明朝这时候是守的一方,辽东那么多城要守,太被动了。努尔哈赤又特会野战,“围点打援”玩得贼溜,很快就把辽东拿下了,明朝能攥在手里的就剩个广宁城了。

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图1)

明朝人才多,朝廷里吵起来了,分两派。一派说必须打,跟努尔哈赤死磕,明朝家大业大,人多势众,压也能把后金压死,不能丢了帝国的威风,当年蒙古人不也被打回草原了?另一派说别硬刚,主动放弃辽东所有城池,退守山海关,打不过就缩回来,反正一时半会儿也平定不了辽东,还对付不了努尔哈赤的“围点打援”。两派争来争去,广宁之战就这么开始了。广宁城巡抚王化贞带着六万兵守着,他是主战派,觉得退守太怂,自己带六万主力冲一波,再让明朝水师从烟台、威海溜到辽东腹地捣乱,再让朝鲜从后边捅刀子。他觉得就算打不赢,兑子也行,一个明军换一个后金兵,能把后金兵力耗光,何况三路夹击呢?朝廷一听,有道理,同意了。结果广宁城刚要开打,明军就稀里哗啦败退了,进攻战略彻底黄了。

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图1)

再说经略熊廷弼,他是主退派,觉得退守山海关,补给线就短了,辽东走廊那么窄,努尔哈赤的补给线得拉多长?虽然经略比巡抚官大,但熊廷弼手里就五千人,只能在山海关待着,接到前线败报,才赶紧去救王化贞。熊廷弼忍不住吐槽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策”,王化贞当时脸都挂不住了,于是熊廷弼下令:放弃关外所有城池,退守山海关!熊廷弼当时还挺得意,觉得自己英明神武,可他没想到,打了胜仗还好,现在打了败仗还丢了地,那就是罪人。最后熊廷弼被砍了脑袋,传到九边示众。

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图1)

既然“一举荡平”不行,朝廷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东北全丢,难道真拿努尔哈赤没办法了?还真有个人站出来了,就是袁崇焕的前任,蓟辽督师孙承宗。孙承宗既没狂到觉得自己能打败努尔哈赤,也不愿退守山海关,他想了个招儿:修城!在关外修,每往前走几步就修一座城。这招儿是真绝,努尔哈赤再能打,也拿这些城池没辙,但问题来了——成本!关外修城,人力物力运过去,明朝财政直接被掏空。朝廷没办法,只能加税支援辽东,结果李自成起义了,明朝的剧本,差不多也到尾声了。

广宁之战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为什么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 (明末广宁之战)(图1)

小编琢磨着,明朝跟后金的广宁之战,这三种战略,进攻不行,退缩也不行,修城又把国库修空了,哪招儿都没能完美解决辽东的事儿,只能眼睁睁看着后金一步步变成大帝国。这大概就是明朝快完蛋时的征兆吧,选的路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最后都得自己扛。


上一篇: 会对明朝的格局产生哪些变化-如果朱标继承皇位 (对明朝的评价一句话) 下一篇:广宁之战中王化贞为什么会失败-王化贞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广宁之战包括)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