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为何败多胜少 (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960年,后周皇帝柴荣的宠将,殿前禁军统帅赵匡胤于陈桥驿黄袍加身,代周建宋,北宋统治政权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北宋王朝在立国之初,就秉承了...
公元960年,后周皇帝柴荣的宠将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直接把后周给换了,北宋就这么上台了。
北宋刚立国那会儿,挺能打的,延续了周世宗柴荣那股子劲儿,用“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打法,慢慢统一了南方半壁江山。
但问题来了,宋朝跟东北的辽朝、西北的西夏,打来打去,基本是输多赢少,一直处于下风。

宋朝跟辽的梁子,主要就是“幽云十六州”这地方。这地方从秦汉到唐朝,都是中原王朝的边防重镇,本来是中原的。
公元936年,五代十国那会儿,后唐大将石敬瑭反了,后唐打过来,他被困在太原,没办法,就向辽国称臣纳贡,为了求援,直接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
到了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了北汉,想趁热打铁打幽州,结果两次打辽,都输得挺惨,北宋从此从攻转守,再也没主动打过辽。

公元1004年,辽国太后萧燕燕带着辽圣宗打到澶州,宋朝顶不住,只能签“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宋真宗还跟辽圣宗结拜兄弟,管萧太后叫婶母。
宋朝跟西夏也没消停。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西夏,两边矛盾越来越大。1040年,西夏连续在三川口、好水川打赢宋朝。后来西夏内乱,宋朝想趁机打过去,结果还是输,最后只能又给岁币求和。

到了1127年,金国打进来,把北宋都城占了,徽钦二帝被抓,北宋就这么没了。
宋朝从建国到灭亡,一百多年里,跟辽、西夏、金打了无数次,但老是输,为啥呢?
先说客观的。宋朝的军队,真打不过北方的骑兵。契丹、党项、女真都是游牧民族,骑兵机动灵活,野战占优势。宋朝缺马,主力是步兵,到了陌生地形,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再加上幽云十六州丢了,北边的天然屏障没了。阴山、燕山这些天险,以前挡游牧民族,现在辽金骑兵可以直接冲过来,宋朝无险可守,自然难打。
那主观上呢?问题也不少。

就拿第一次打幽州说,赵光义刚灭了北汉,将士都累坏了,他非要急着打辽,结果被困在城里,让辽军抄了后路,大军溃散。
第二次打幽州,他看辽国主幼母弱,以为能捡便宜,结果又输了。1125年金国第一次打开封,宋朝勤王军队来了,金军退了,结果宋朝居然把援军遣散了,一味求和,让金军缓过气来,最后直接把北宋给端了。
宋朝的军事制度也有大问题。赵匡胤自己是武将篡位,所以特别防着武将。“杯酒释兵权”劝退老将,还搞“枢密院三衙统兵”,发兵的和管兵的分家,又搞“更戍法”,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还奉行“重文轻武”,让文臣带兵监督武将,更绝的是搞“将从中御”——打仗前,皇帝和朝臣在后方画好阵图,让前线武将按图排兵布阵。战场瞬息万变,这不是瞎指挥吗?
宋朝这么搞,确实皇权稳了,但军队战斗力也废了。

最后,宋朝还“积贫积弱”。虽然经济文化挺繁荣,但财政一直紧张。一方面是“冗官冗兵”,养太多官员和军队,开支巨大;另一方面是给辽、西夏的“岁币”,每年几十万两白银、几十万匹绢,国库都掏空了。
打仗要花钱,宋朝穷得叮当响,哪有钱增强国防?军队战斗力自然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