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 (那个杨家将)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那么,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这其中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到了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
杨家将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那它到底是怎么从历史变成家家户户都熟知的传说的呢?这中间其实有个挺长的演变过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到了北宋中叶就传得满天下都是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就写过篇文章,夸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还特意说这故事当时在各个阶层都传开了。这篇文章写于杨业去世后第六十五年,叫《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位杨君是杨家后人杨琪。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苏辙也写过《过杨无敌庙》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杨家将故事在宋代多火。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更忙活了,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越传越盛。毕竟北宋最后被外敌灭了,南宋政府对那些屈辱求和的事儿没辙,老百姓就更敬仰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艺人们还大胆想象,加了不少神奇情节和人物。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徐大焯的《烬余录》,书里根据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杨嗣,硬是造出了七郎杨延嗣,还编了杨宗保,连杨家将父子舍命救宋太宗的情节都是他们想的。
元代呢,杨家将故事又有了新花样,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这种。到了明代,故事更丰富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相继出现,小说、评书形式传得飞起。这些故事的时间线也拉长了,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

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眈眈,这局面跟宋朝挺像,杨家将就成了民间借古说今的好工具。另一方面,明政府也爱推杨家将,想宣扬忠君思想。这么一来,故事就更完善了。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和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直接把杨家将故事给定型了。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光杨家将题材的戏就有三百六十多出,直到今天,京剧和地方戏还常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这些。不过这些小说戏曲跟历史事实差得远了,早就成了英雄传奇。
这么一演变,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还多了佘太君、穆桂英这些活灵活现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