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们是怎么过的-没有卫生巾的古代 (女子怎么样)
没错,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古人的私生活,大姨妈一事,在古代,它有一个隐晦而含蓄的名字,月事,或称月水,月信,虽说这些名字根本不足以表达出古代女子对于此事的厌恶,但她们对于大姨妈的厌恶并不比我们现代人少半...
今天突然想聊聊古人的大姨妈,这事儿吧,古代人可藏着掖掖着,叫得也含蓄,什么“月事”、“月水”、“月信”,听着文绉绉的,但其实古代女子对这事的嫌弃,一点不比咱们现在少。在那种“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年代,女生本来就没什么话语权,说到这事儿,社会更是不闻不问,不帮倒忙就算好的,净添堵了,偏见和歧视倒是不少。
古代来姨妈,禁忌多到吓死人。那时候人们普遍觉得大姨妈是污秽、肮脏、邪恶的东西,不吉利,基本没人敢提,女子更没说话的份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都写了,说女子晚上来事儿,那“恶液腥秽”,君子得离远点,“不洁,能损阳生病”。所以来事儿不能跟老公同房,倒不是关心女生身体,是怕男的“染病”。要是赶上婚嫁,那更是倒霉透顶,婆家觉得这会给家里招灾惹祸,还说什么“撞红”。已婚的姐妹来事儿,也不能跟老公同床,得分房睡,有的还会戴个特殊的戒指,委婉拒绝,也挺无奈的。民间还说“骑马拜堂,家破人亡”,这里的“骑马”指的就是来月经,封建思想下,谁敢不当回事儿?
来姨妈期间还不能去寺庙、婚礼、产房、祭祖、葬礼这些地方,说会冲撞先人、侵犯神灵,不光汉族这样,少数民族甚至国外也这么干。现在很多老年人还觉得月经期间不能拜佛呢。至于“忌冰冷”的说法也早就有了,“血遇冷则凝,遇热则通”,古人觉得痛经就是因为“不通”,这个观点现在还在用。
没有卫生巾的日子,她们靠啥“渡劫”?咱们现在有卫生巾、棉条,多方便啊,但这些玩意儿在中国用还不到五十年。那以前呢?从西施到杨玉环,再到咱姥姥那辈,她们来“血崩”的时候咋整?这也算段卫生巾发展史了。远古的树皮干草咱不说,文明社会后有了麻、布,后来又有了棉,人们就把草木灰、丝麻这些吸水材料装进小布条,用细绳系腰间,条件好点的人家用草纸代替草木灰,高官贵族的女子就用祭祀的白纸,又干净又贵。普通百姓还是爱用草木灰,便宜又好吸,这种布条就叫“月事布”。
为啥古代人觉得来姨妈“不干净”?说白了,还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啥事儿都跟女性沾边,就显得“卑微”。再加上传统文化里“性”本身就是羞耻的,见不得光,所以跟女性生理相关的月经,也被归到“禁忌”里了。妈妈从小也会教,“月经是脏的,藏着掖着,别让人知道”,不然会被笑话。这种观念现在还根深蒂固呢。更离谱的是,有人说经血碰到土地,土地就贫瘠;碰到植物,植物就死;种子干了,果实掉了;刀子钝了;狗舔一口就发疯,被咬的人会中毒……说得跟怪物似的。不过也有反着来的,有人觉得经血是精华,能炼丹长生,比如嘉靖皇帝搞什么“壬寅宫变”,据说是采宫女经血制药,宫女受不了才反抗的。还有义和团居然觉得经血布条能挡大炮,现在想想,画面太美不敢看,也挺滑稽的。
现在想想,古代女子来一趟月经,简直像闯关,禁忌多、工具简陋,还被人说成“不干净”。好在咱们现在不用遭那份罪了,月经本来就不是错,也不是啥邪恶的事儿,就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希望每个女孩都能被好好对待,别再让那些老掉牙的偏见绑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