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有没有人管束-古代皇帝可以随意挥霍国库吗 (有人管吗)

影视里常有这样的情节,皇帝龙颜大悦,开口就赏黄金万两,布匹五千,良田千顷,仿佛皇帝有无尽的钱可以挥霍,一些国人也以为然——天下是皇帝的,钱还不是他的,可果真如此吗?非也,其实在2000多年前,皇室财政...

admin

影视里老演皇帝一高兴就赏黄金万两、布匹五千,看着好像皇帝的钱跟大风刮来似的,天下都是他的,钱还不是他的?可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其实在2000多年前,皇室财政和政府财政就已经分家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国家机构时就琢磨着,政府和皇室得分开。汉承秦制,这俩分工就特明确了——三公九卿里有大司农(最早叫治粟内史),管国家经济,钱从田赋租税来,花在政府各项开支上;还有少府,管皇家财政,钱从山泽口赋这些来,供皇帝和皇室日常花销。一条线归一条线,皇室的私房钱不能跟政府要,政府的支出也不能从皇室拿,这开头算是挺规矩的。

但皇帝毕竟是国家元首,政府的事儿得管,皇家的钱也得经手,一手政府一手私人的,用着用着就难免扯上关系。汉武帝算是早碰上这问题的。他好大喜功,打仗打上瘾了,一不打仗天下都不安,结果打嗨了回头一看,政府国库空了。自己的私房钱(少府)补上还不够,就去找盐铁商人要钱。结果那些商人缺心眼,跟武帝讲道理:“咱不是已经缴过税了嘛(盐铁税收当时归少府)!”武帝啥脾气?参考司马迁的事儿就知道,他哪能惯着,转头就把盐铁经营权收回来,让大司农管,政府自己经营,这就是“盐铁官营”。看得出,武帝对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的区别门儿清。

这制度后来沿袭到唐宋。唐朝国力强,变化不大。到了宋朝,宋太祖开国时老想着打仗要用钱,专门设了个“封桩库”,把每年剩下的钱都放里面,备着不时之需(《宋史纪事本末》里说“凡岁终用度之餘皆入之,以为军旅饥饉之备”)。按理说这算国家财政,可创业者的脑子低估了富二代的浪——宋朝本来有钱,放着一大堆银子不用,存着存着就存到皇帝自己腰包里了,变成私房钱了。政府官员也不傻,打仗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往小了说还不是为了皇帝?皇帝家打仗,当一家之主的不表示表示?所以一到战事吃紧、国家没钱,官员就惦记上皇帝的私房钱。宋真宗就老被官员借钱,他看着不对劲,这是要掏空我的节奏啊,地主家也没余粮啊,就警告:“别总惦记我的钱,自己挣去!”(切诫三司,毋得复有假贷)回头又管管私房钱的官员下令:“不准把我的存款数说出去,犯了的斩!”(内藏库专副以下,不得将库管钱帛数供报及于外传说,犯者处斩)这下,皇帝有多少钱,政府彻底摸不着头脑了。不过宋真宗的接班人宋仁宗挺厚道,《宋史》记载,他好几次直接从私房钱补贴国家财政,数目还不小。可偏偏来了个搞艺术的宋徽宗,公家的钱、私家的钱让他倒腾得七七八八,国家差不多也就到头了。

有没有人管束-古代皇帝可以随意挥霍国库吗 (有人管吗)(图1)

明朝皇帝又吸取宋朝的教训(政府老问皇室要钱),反其道而行之——改成皇室问政府要钱。当然首先把钱死死攥在自己手里,内库归皇帝,国库归户部。明朝奇葩皇帝多,觉得国库的钱不是自己的,时不时就去“借”一笔,据说最多一次“借”了2400万。除了敲诈政府,明朝皇帝还脑洞大开自己创业:武宗朱厚照在后宫开市场当店长,赚钱存内库(这操作真让人看不懂)。但后宫市场小赚不了大钱,他就跑到宫外开皇店、放高利贷,收入倒是巨大,可跟老百姓抢饭吃,最后惹出大乱子。神宗朱翊钧赚钱后,就喜欢在炕上数私房钱(典型的地主老财心态)。钱赚了,却舍不得花,准确说是不舍得给政府花,连打仗缺钱都不给——谕廷臣“讲足国长策,别来请发内帑”。明朝中后期政治又乱又黑,经济撑不住,农民起义不断,等李自成、张献忠起来时,已经病入膏肓,救不回来了。

到了清代,统治者又把前朝的教训过了一遍,建国之初就把自己的小金库充公了。需要用钱时,从国库支,每年十万两,由内务府管,跟户部分开。清初皇帝还立下祖训,不能伸手跟户部要钱。可皇帝花钱也没个准头,像乾隆南巡,公家费用大,私人花销也不少,缺钱了又不好问户部要,乾隆就发明了“议罪银”——专门给违法官员设计的,简单说就是交钱免罪。官员有钱,花钱免罪,多给也乐意(反正还能捞回来)。这种创收虽然不地道,但也说明清朝皇帝基本守着政府与皇室财政不能混的规矩。可到了清末,慈禧又把这规矩忘了,伸手从户部要钱修颐和园。那钱本是预作海军军费的,当时内忧外患,西方列强正磨刀霍霍要瓜分中国,这情况还为一己之私修园子,兵败如山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有没有人管束-古代皇帝可以随意挥霍国库吗 (有人管吗)(图1)

明朝皇帝吸取了宋朝的教训(政府问皇室要钱),于是反其道行之(皇室问政府要钱)。当然首先把钱紧紧藏在内库(自己手里),国库则在户部。明朝奇葩皇帝多,觉得国库的钱不是自己的钱,时不时就去敲诈一笔,据说最高敲诈纪录的一次是2400万。

除了敲诈政府财政,明朝皇帝还脑洞大开,自己创业搞创收:武宗朱厚照在后宫里开市场做买卖,自己做店长,赚钱存入内库(难以理解)。可在后宫毕竟市场小赚不了大钱,武宗就到宫外开皇店,放高利贷,收入巨大,但与民争利,终酿大患。

神宗朱翊钧赚钱后,喜欢在炕上数私房钱(地主老财)。钱赚了,却不舍得花,准确来说是不舍得为政府花钱,连打仗缺钱也不给:谕廷臣足国长策,不得请发内帑(神宗朱翊钧)。明朝中后期政治混乱黑暗,经济难续,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及至李自成、张献忠起,已经病入膏肓,再难自救。

到了清代,统治者再次吸取前朝的教训,建国之初就把自己的小金库充公了。需要用钱时,就从国库里面支出,每年十万两,支出来的钱由内务府管理,与户部保持独立。

清初皇帝也定下祖训不能伸手到户部要钱。可是皇帝花钱也没有准头,像乾隆南巡,公家费用大,私人的费用也不少,缺钱了也不好问户部要,所以乾隆发明了“议罪银”(专门为违法官员设计)。简言之,交钱免去一定的罪。官员有钱,花钱免罪,再多也愿意给(反正还有机会捞回)。这种创收虽然不妥,但也反映了清朝皇帝也基本遵循了政府与皇室财政不可逾越的规则。

可到了清末,慈禧又忘了规则,伸手从户部要钱修建了颐和园。可是这笔钱是预作海军军费,当时内忧外患,西方列强正磨刀霍霍要瓜分中国,如此情况还为一己之私,兵败如山就是预料中的事了。


上一篇: 揭秘他们的取暖工具-古代人寒冬如何取暖 (揭秘他们的取景地英语) 下一篇:女子们是怎么过的-没有卫生巾的古代 (女子怎么样)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