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词为何充满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宋朝词人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这么火)
诗人辛弃疾不仅仅是因为其诗词而名扬天下,还因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梦中都不忘上阵杀敌的忠肝义胆,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辛弃疾是怎么死的?人物评价怎么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
诗人辛弃疾这人,不光词写得好,更让人佩服的是他那股子爱国劲儿,梦里都想着上阵杀敌。他到底经历了啥?最后怎么走的?后人咋评价他?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先简单说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出生的时候,中原早就被金兵占了,这背景直接影响了他的后半生。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来归了南宋,当过湖北、江西这些地方的安抚使,一辈子都想着北伐收复失地。还写过《美芹十论》《九议》这些打仗的主意,可惜南宋朝廷不想打,他被弹劾下岗,回江西带湖隐居去了。

辛弃疾小时候,中原沦陷,爷爷虽然给金国当官,但心里一直想着报仇,常带着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他自己也亲眼看见老百姓受的苦,从小就立下恢复中原的志向,身上有股子侠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南侵,后方百姓起义,21岁的辛弃疾拉了两千人,加入了耿京的起义军,当掌书记。后来金国内乱,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了,辛弃疾带着50多人冲进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抓回来交给南宋处决。这事儿让他名声大噪,25岁就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签判,开始在南宋当官。
刚到南方那会儿,辛弃疾对朝廷还不了解,加上宋高宗、宋孝宗一度想收复失地,他劲头儿足,写了好多北伐建议,比如《美芹十论》。可惜朝廷不想打仗,觉得他只会纸上谈兵,就派他去地方当官,管管荒政、治安。这跟他理想差远了,虽然干得不错,但心里憋屈,总觉得壮志难酬。

现实挺残酷的。辛弃疾性格太直,又坚持北伐,在官场上混不开。加上他是“归正人”(从金国那边回来的),这身份也让他升不了大官,最高就当到从四品的龙图阁待制。淳熙七年(1180年),他在南昌建了个带湖庄园,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意思大概是“种田的老头儿”,早就有归隐的心了。果然同年就被罢官,庄园刚建好,他就回去过闲日子了。之后二十年,除了出去当过两次福建的官,基本都在家待着。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朋友陈亮来找他,俩人在铅山喝酒聊天,就是有名的“鹅湖之会”。后来他又出过两次山,但绍熙五年(1194年)又被罢官,住到瓢泉,建了新庄园,学陶渊明“种门前五柳”。庆元二年(1196年),带湖庄园着了火,他搬到瓢泉,朝廷还把他所有官职都撸了,他就过着游山玩水、喝酒写诗的日子。瓢泉的山水让他挺有灵感,写了不少田园词,比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还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看得出来他对那儿挺喜欢。
嘉泰三年(1203年),主战的韩侂胄上台,64岁的辛弃疾又被起用,当绍兴知府、镇江知府。他还跑去前线,跟宋宁宗说金国“必乱必亡”,写下了那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没多久又被弹劾下岗,回瓢泉了。

辛弃疾是怎么死的呢?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又让他去杭州当枢密都承旨,结果诏书到铅山时,他已经病得起不来了,只能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他带着忧愤走了,68岁。传说临终前还喊着“杀贼!杀贼!”,真是到死都想着打仗。后来朝廷追赠他好多官职,谥号“忠敏”,也算是对他一生忠义的一点安慰吧。
那辛弃疾这人到底咋评价?他主要靠词出名,写了六百多首,数量质量在两宋都排得上号,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的词里有英雄气,比如“壮岁旌旗涌万夫”,回忆年轻时闯金营抓叛徒的牛事;也有憋屈的时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得人心里发酸。当然也有田园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还有婉约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风格贼多,反正就是厉害,把词的题材拓宽了不少,既能豪放又能婉约,真是个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