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锦衣卫是由谁设立的?明朝设立锦衣卫的目的又是什么? (历史中的锦衣卫)
什么是锦衣卫?历史上的锦衣卫是怎么样的?设立锦衣卫的目的是什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锦衣卫历史简介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
说起锦衣卫,大家脑子里可能立刻跳出那些穿着飞鱼服、佩绣春刀的特工形象,但历史上的锦衣卫到底是干啥的?为啥朱元璋要设这么个机构?咱们今天就唠唠这个明朝最神秘的“皇家打手兼情报局”。
锦衣卫啊,说白了就是明朝皇帝的“私人情报+安保团队”。最早叫“拱卫司”,后来改叫“亲军都尉府”,管着皇帝的仪仗和侍卫。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把这俩机构裁了,直接整出了个“锦衣卫”,算是正式挂牌营业了。
一开始朱元璋让锦衣卫管刑狱,还能到处抓人,权力不小。但后来发现这帮人太嚣张,滥用职权,洪武二十年(1387年)直接把刑具烧了,囚犯全给刑部,锦衣卫一度被废。不过呢,朱棣上台后觉得这玩意儿好用,又给恢复了,还专门搞了个“北镇抚司”处理“诏狱”——就是皇帝亲自管的案子,这权力又回去了。

朱元璋设锦衣卫,说白了就是想盯着底下的大臣,别让他们搞小动作。《明史》里都写了,胡惟庸、蓝玉两案,牵连了四万多人,锦衣卫在其中可没少跑腿。后来虽然朱元璋废了锦衣卫,但“特务”的种子已经种下了,朱棣夺位后,为了稳住局面,立马又把这摊子捡起来了。
洪武刚设立那会儿,锦衣卫主要干三件事:守着皇帝、抓人、管诏狱。但一开始没固定规矩,后来朱元璋嫌他们太横,洪武二十年到二十六年,把刑狱权收走了,交给法司。不过像“胡蓝之狱”、“郭恒案”这些大案,还是能看到锦衣卫的身影。
到了正统、成化年间,锦衣卫权力又大了点。以前宪司管的事,慢慢也归他们了。镇抚司从锦衣卫里独立出来,能直接跟皇帝汇报,地位直线上升。
弘治、正德时期就比较有意思了。正德初年,太监刘瑾掌权,把亲信安插 everywhere,锦衣卫指挥使石义文也总拍刘瑾马屁。后来东厂势头太猛,锦衣卫只能暂时抱大腿。不过等钱宁管锦衣卫时,他们的权势又涨了些。

嘉靖时期,锦衣卫算是巅峰了。权力一路往上走,尤其是陆炳当指挥使的时候,连东厂都得给他几分面子,卫权压倒了厂权,风光无限。
万历初年,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还算老实,按规矩办事。后来刘守上来,和东厂勾结着作威作福,倒是形成厂卫合作的局面。万历后期,皇帝不管事,锦衣卫乱抓人、乱关人的情况不少,这时候东厂的势力又反超了。
天启、崇祯年间,锦衣卫基本成了东厂的跟班。魏忠贤权势大的时候,锦衣卫镇抚司指挥刘侨因为不肯拍马屁、乱杀人,被魏忠贤撸了。后来田尔耕这投机分子上位,靠着讨好魏忠贤升官。崇祯初年,董琨急功近利被罢,吴孟明虽然正直,但做事总看东厂眼色。末期骆养性掌管,这时候明朝都快散架了,锦衣卫也没啥存在感了。
锦衣卫内部也有等级,最高的叫指挥使,正三品;下面还有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往下是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还有总旗、小旗这些基层。底下还有将军、校尉、力士,甚至还有懂外语的翻译,比如宪宗朝的张渺正,估计是负责审问外国人的?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保镖兼仪仗队。将军叫“大汉将军”,得长得壮、有力气,守着午门;校尉、力士从民间选,没案底的,管伞盖、举旗帜。平时没朝会时,其他亲军守皇城四门,就锦衣卫将军在午门24小时值班,可见多受信任。皇帝上朝时,锦衣卫堂上官站在御座边传旨,将军、千户、百户守着丹陛、金水桥,校尉五百人在午门外列队,负责鸣鞭、执仪仗。逢年过节的三大朝会,仪仗队四千人里,锦衣卫就占了一千五,离皇帝最近,随时听候差遣。皇帝祭祀、巡游时,他们还得跟着,要么沿途巡视,要么传消息,要么在驾旁侍骑。
明朝初期军队是“卫”“所”制,一卫大概五千人,京城有四十八个禁卫卫所。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搞改革,搞了十二个亲军卫,锦衣卫就是其中最牛的一个。

锦衣卫直接归皇帝管,其他官员根本插不上手,所以大臣们都怕他们。不过他们主要对付官员,普通老百姓的案子还是走正常司法。洪武时他们刑讯逼供太狠,朱元璋烧了刑具废了他们,朱棣上台又恢复,还搞了北镇抚司,直接管“诏狱”,刑部、大理寺都管不着。宪宗时北镇抚司还能直接找皇帝,权力大到顶天。锦衣卫里负责抓人的叫“缇骑”,权力没限制,为了邀功乱给人扣帽子,冤案一堆。他们还有特权,贪赃枉法有皇帝当靠山,搞得社会乌烟瘴气。所以说,明朝亡了,厂卫这些特务机构也算间接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