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是正规军队吗-明朝灭亡的时候他们为何没有出现 (锦衣卫是正规组织吗)
对明朝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从朱元璋开始,锦衣卫就一直是皇帝的一把利刃,但是在明朝崇祯皇帝最无助的时候,依然不见锦衣卫的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如下,锦衣卫...
最近琢磨明朝锦衣卫,越看越觉得这帮人挺有意思的。明朝从朱元璋开始,锦衣卫就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可奇怪的是,崇祯皇帝最惨的时候,这把刀却不见了影儿,为啥呢?琢磨了琢磨,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锦衣卫压根儿不是正规军
最早这帮人叫拱卫司,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专门伺候皇帝的,管仪仗队、保安全的。后来改名叫锦衣卫,活儿也多了,不光是站岗放哨,还负责探情报、抓人、审案子,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情报局。

万历年间,明朝跟朝鲜一起打日本,锦衣卫还偷偷摸摸搞了不少日军的情报,帮前线做了不少决策。不过锦衣卫的头儿都是皇帝亲自挑的亲信,直接向皇帝汇报,抓谁都可以,包括皇亲国戚。像“胡蓝之狱”“郭恒案”,都有锦衣卫掺和。
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发现锦衣卫开始仗势欺人,滥用职权,直接给废了。后来朱棣上台,又给恢复了,从此锦衣卫就跟明朝绑一块儿了。说白了,锦衣卫全靠皇帝撑腰,主要就是搞情报,真让他们上战场打仗,那可不行。

锦衣卫就五千人,不是十五万
有学者算过,万历年间,京城巡捕加锦衣卫一年花5万两银子,按一个兵10两银子算,锦衣卫顶多5000人,差不多一个普通卫所的规模。明朝初年,卫所制度是每卫五千人,锦衣卫也就这数。
为啥总觉得锦衣卫人很多?因为中后期这帮人太嚣张了,老百姓怕得要命。民间笔记里写,只要听见京腔、穿得光鲜的,当地人就以为是锦衣卫,赶紧躲。其实哪有那么多,就是仗着皇帝撑腰,作威作福,把声势搞大了。

李自成带十多万人打过来,锦衣卫才五千人,怎么打?根本不够看。

锦衣卫头头带头投降
明朝末年,烂到根儿了,皇帝想救也救不了。李自成一来,明朝官员大部分直接投降,连城门都是降将打开的,太监还领着路进宫,可见已经没救了。
当时守城的正规军才一万人,剩下的全是吃空饷的“影子兵”。就算没有降将,就这点人,北京城破也是早晚的事。锦衣卫的头目叫骆养性,典型的墙头草,眼看明朝快不行了,在家躲着看风向,等李自成进城,立马就投降了。

后来刘宗敏逼着官员交银子,骆养性一人交了三万两,躲过一劫。再后来清军入关,他又转头投了清朝。头头都这样,下面的人能好到哪里去?不少人先降李自成,再降多尔衮,比如锦衣卫指挥乔可用,清朝还让他当了銮仪使。

不过锦衣卫里也不全是怂包
李若琏当时是锦衣卫指挥同知,相当于二把手,他死守崇文门。结果兵太少,两面城墙才一个兵,外城被攻破,他直接自杀殉国了。还有个锦衣卫千户叫高文彩,城破后先杀了全家,然后自己含泪自杀,也算条汉子。

说到底,锦衣卫从成立就不是打仗的,是皇帝的耳目爪牙,权力大了就膨胀,干了不少坏事。虽然有几个硬骨头,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大明该亡还是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