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高适还是高适)

很多人都不了解高适和李白的关系,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诗仙李白,是很多人敬仰与佩服的人物,他由内而外的潇洒,不是谁都能学得会的,不过李白毕竟与唐玄宗有关,而唐玄宗时期又爆发安史之乱,李白身处其...

admin
说起高适和李白,这俩盛唐的大诗人,关系其实挺复杂的,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们都是写诗的,但当年安史之乱时,李白出事儿,高适身为朝廷大官,为啥没伸手帮一把?这事儿啊,得从头捋捋。 诗仙李白,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偶像,骨子里的洒脱劲儿,真不是谁都能模仿来的。不过李白毕竟跟唐玄宗沾过边,安史之乱一爆发,他卷了进去,再怎么潇洒也躲不过麻烦。结果李白被下了狱,他不少朋友都急着想办法捞他,高适呢,既是李白的朋友,当时在朝廷里又挺有地位的,咋就没动静呢? 高适在盛唐可是有名的边塞诗人,官儿也不小,老《旧唐书》里都说了:“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意思就是唐朝以来,诗人里当官当得又高又响亮的,就数高适一个。 他没当官那会儿,性格特别豪爽,爱结交各路名士,跟李白关系铁得很。可千百年来,一直有人纳闷:安史之乱里,李白站错了队被流放,高适在朝廷里说话管用,为啥不拉哥们一把呢?咱今天就来琢磨琢磨。 先说说高适多仰慕李白。天宝三年秋天,刚被皇帝“下课”的李白,和同样求仕不顺、灰头土脸的杜甫,俩人一合计,干脆搭个伴儿,坐着小船过了黄河,到梁、宋一带晃悠,结果碰上了高适。仨人都是诗人,脾气也合得来,立马组了个“旅游团”开始到处玩。 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论名气,李白如日中天,高适和杜甫还默默无闻,但仨人都心气儿高,觉得怀才不遇。他们天天一块儿喝酒,聊历史、骂时弊,喝到兴头上,还跑到开封城东南的吹台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原野,想起当年汉高祖还没发迹时,在远处的芒山、砀山躲过追兵,后来才成就大业,现在物是人非,只能“怆然而涕下”! 有天中午估计喝高了?下午仨人又爬上宋州北边的单父台。深秋的风刮得脸生疼,卷着枯叶枯草乱飞,但仨人的热情根本挡不住,跟打了鸡血似的,一起骑马打猎,追着鸟兽跑,直到夜深人静。 高适和杜甫都特别怀念这段跟李白同吃同住同游的日子。高适后来写《宋中别周梁里三子》夸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注意啊,“肮脏”在这儿可不是骂人,是夸李白风流倜傥、长得帅。杜甫晚年写诗回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腳。”说的就是仨人在酒馆里结交的情景。 天宝五年,仨人在齐地又短暂见了面,后来李白和杜甫还一块儿游了石门,互相写了诗赠对方。 可后来啊,高适当了大官,李白却站错了队,成了阶下囚。 高适年轻时家里穷,在梁、宋一带要过饭。但他从小志气大,又读书又练剑,跟李白一样,瞧不上科举考试,指望皇帝一眼看中,破格当官。20岁那年他跑长安碰运气,没成。接下来十年,他窝在开封乡下种地读书,等着机会。后来又去北边燕赵一带,想靠参军当官,还是没戏。他诗里都写着:“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 虽然两次求官失败,心里挺凉,但他没混日子,过了四十岁越来越实在,少喝酒少玩闹,专心读书练武分析时局。还真是天道酬勤,天宝八年,高适考中了皇帝亲自主持的“特科”。可就算有了“皇帝门生”的名头,也只当了个封丘县尉,芝麻大点的小官。他受不了“天天给上级磕头心里烦,抽打老百姓心里又苦”的日子,干了三年自己辞职了。 第二年,高适经人推荐进了哥舒翰的幕府,当上了掌书记,这才开始顺起来的仕途。那年夏天,他跟着哥舒翰进朝,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使劲夸他,皇上对他印象挺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破了,高适跟着唐玄宗跑到成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可能那时候皇帝老了糊涂了,也可能是养尊处优脑子不好使,快退位的唐玄宗让几个儿子兼管带兵的节度使。高适拼命劝,说不行,玄宗还是不听。这下出事了,永王李璘拿到兵权后,没多久就擅自东巡,反了。 刚当上皇帝的唐肃宗赶紧找高适商量。高适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分析,提了一堆建议,最后说肯定能灭了李璘。肃宗一听,太欣赏高适了,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一下子成了朝廷重臣,让他带兵联合别人去打永王。 李白高适杜甫仨人分开后,李白就一直游山玩水,逍遥自在。安史之乱刚开始,他带着老婆躲到庐山。 李白的名声实在太大了,永王李璘当节度使没几天,就三次请李白去他府里当差。李白虽然写诗是顶流,但政治眼光简直为零,被大王看上了,也不想想形势,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了。 这本来就是个错,没想到紧接着又犯了个大错,他使劲浑身解数,写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把永王反叛的事儿,硬说成是东晋打胡人的战争。哎,王维靠自己在牢里写的诗洗清罪名,李白却让自己给幕主写的诗坑惨了,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李白出事后,朝里不少大臣都想办法救他,最多判个监外执行意思意思。李白的老婆宗氏,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她爹也是当时的名人,典型的官三代富二代,当年她可是花了大价钱“千金买墙”,才跟李白修成正果的。 据野史说,宗氏听说后,立马从庐山连夜赶到浔阳的关押地,到处求达官显贵帮忙,还直接写信给高适,求他拉哥们一把。李白在《在浔阳非所寄内》诗里写:“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就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饶董祀的典故,说老婆为了他到处奔走。 这时候的李白也明白自己处境有多糟,放下高傲的身段,写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让人带出去,转交给高适求救。据说高适不但不理,还把自己当年跟李白来往的所有信都烧了……《高适年谱》里也写得明明白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那高适就是个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 我觉得未必! 高适跟王昌龄是铁哥们。安史之乱后,王昌龄回家乡路过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因为嫉妒杀了。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张镐开了唐朝不报朝廷就杀朝廷命官的先例,据说就跟高适在背后授意有关。 高适在四川当官时,大家都知道,他好几次接济到成都草堂躲乱的杜甫,对杜甫照顾得挺周到。杜甫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写给高适的诗有十五首以上,比他写给李白的诗还多。 那为啥高适对李白“似无所帮助”呢?历代人看法不少: 一种是因为政治斗争太残酷了,去帮一个重刑犯,高适怕引火烧身,丢了官甚至掉脑袋; 另一种是分开十几年,高适性格变了,瞧不起李白那种不懂世事的“老顽童”样,不屑帮他。 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不过我还有个个人看法:高适的祖父是唐高宗时的大将高侃,因为高侃生擒突厥王、灭了高句丽立了大功,死后陪葬在乾陵。按照唐朝的规矩,祖上陪葬皇陵的,子孙死后也能陪葬皇陵。在古代特别看重丧葬的社会,这可是个不小的荣誉吧? 高适从小就不一般,不拘小节,他爹在任上去世后,不管日子多难,他总想方设法找机会当官,肯定受了家里背景的影响。在社会最底层的时候,他和背景一般的李白能“意气相投”,但身份变了,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想法肯定占了上风,不可能为了哥们义气毁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啊,真不能简单地说高适就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

很多人都不了解高适和李白的关系,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诗仙李白,是很多人敬仰与佩服的人物,他由内而外的潇洒,不是谁都能学得会的。不过李白毕竟与唐玄宗有关,而唐玄宗时期又爆发安史之乱,李白身处其中,难免会受到波及,再怎么洒脱也不可能安然无恙。然而,就在李白被下狱的时候,他的很多朋友都想办法帮助他,而高适,同样是李白的朋友,而且在朝廷位居高位,为何他没有出手相帮呢?

高适是盛唐年间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年间诗人中的位高权重者。《旧唐书》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他入仕前性格十分豪爽,喜欢结交天下名士,与李白有深交。但千百年来,历代世人始终有个事儿不解,就是在安史之乱中,李白不小心站错了队被流放,作为朝廷重臣的高适,为啥不闻不问,不拉哥们一把呢?笔者来试作一番剖析。

1.高适仰慕李白,与李白有深交

天宝三年秋天,被摘掉乌纱帽刚下课的李白与求仕无门心灰意懒的杜甫一拍即合,同乘一叶轻舟渡过黄河,到梁、宋一带漫游,与高适不期而遇。由于同为诗人且性情相投,三人旅游团很快就组建成功开始活动。

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高适还是高适)(图1)

那年李白43岁,高适40岁,杜甫32岁。就名声而言,李白是如日中天,高杜两人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都心高气傲,倍感怀才不遇。三人常常边喝酒,边谈论古今、痛批时弊。一天三人酒酣耳熟后,趁兴登上了开封城东南的吹台,远眺一望无垠的原野,遥想当年汉高祖还没成气候时,打了败仗曾在远处的芒山、砀山一带躲过“猫猫”,后来终于建成伟业。而今呢?物是人非啊,唯有“怆然而涕下”!

有天中午可能是把酒喝到“位”了罢?他们下午一同登上了宋州以北的单父台。时值深秋季节,凛冽寒风挟裹着枯黄的落叶枯草扑面而来。但激情似泄洪道奔流的水,挡都挡不住,全都“老夫聊发少年狂”了,一起驰骋打猎,追逐飞禽走兽到夜阑。

高适和杜甫都十分仰慕李白,十分怀念这段同吃同住同游的生活。高适后来写的《宋中别周梁里三子》诗中形容李白: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

请读者注意哈!诗里的肮脏不是贬义而是褒义哟,形容李白性格风流倜傥、外形挺拔不俗。杜甫晚年在《遣怀诗》诗中怀念当年三人旅游团的经历: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天宝五年(746年),三人在齐地短暂的相聚重逢。之后李杜还同游石门,并互有赠诗。

2.高适入仕当大官,李白一不小心站错队成了囚犯

高适少年时期家境贫寒,曾在梁、宋一带当过叫化子。

但他从小雄心勃勃,勤奋学书学剑,与李白性格相同,不屑通过常规科考入仕,寄希望于天子慧眼识珠,破格进入正式编制。20岁时他曾西游长安,初探仕路,结果无功而返。此后十年间,他居住在开封乡间耕田读书,卧薪尝胆等待时机。后来,又北游燕赵,试图走从戎入幕而登仕途之路,仍然失败而归。他在诗中悲叹: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良苦。 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高适还是高适)(图1)

虽然两次求仕失败,无可奈何的凄凉情绪趋浓,但他并不得过且过混日子,逾不惑之年后越来越务实了,尽量减少应酬和游玩,集中时间和精力,用于读书习武和分析时政。天道酬勤啊,天宝八年高适考中了皇帝亲自主持的“特科”。不过虽说有了皇帝门生之誉,但仅被授予封丘县尉这样一个芝麻官职。他不习惯过“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日子,三年后自动辞职。

次年高适经举荐入哥舒翰幕府,被任命为掌书记后,至此开始较为顺利的仕途。

那年夏天,他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向唐玄宗赞誉了他,皇上对他有了深刻印象。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破后,高适跟随唐玄宗避乱成都,被授予谏议大夫之职。也可能已老迈昏聩,也可能多年的养尊处优使其智商锐减,当时即将退位为太上皇的唐玄宗,诏令诸皇子兼领拥有兵权的节度使。高适力陈其害,拼命劝谏,唐玄宗仍一意孤行。真格儿一下子“吹糠见米”,厄运随即来临。永王李璘手握重兵后,不久擅自东巡开始谋反。

刚登御座的唐肃宗急召高适商议对策。高适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可行建议,最后断定一定能消灭李璘叛军。唐肃宗十分欣赏高适的才能,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一下子把他提拔成了朝廷重臣,诏令他与其他几路兵马联合讨伐李璘。

李高杜三人分手后,李白一直寄情山水,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在安史之乱的初期,他携妻避乱庐山。

李白的名声的确太大,永王李璘任节度使后不久,就三次诏令李白到其幕府工作。李白虽然是写诗作赋的大咖,但就政治眼光而言,完全是个睁眼瞎哟,被当大王的瞧上眼,也不掂量掂量社情,就“仰天大笑出门去”了。

这本来嘛就是一个错,殊不知紧接着又犯了逆天大错,他使出浑身本事,写了《永王东巡歌》诗十一首,在诗中将永王对朝廷的叛乱,胡诌为东晋与胡人的战争。哎!王摩诘靠自己当在押犯写的诗漂白身份,李太白被自己当幕宾写的诗落入桎梏。真是自作孽不想活了! 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高适还是高适)(图1)

3.李白罹难后朋友们和家属想方设法营救,但高适却不闻不问

朝中的不少大臣闻知李白罹难后,纷纷想方设法保释他,最多嘛判个监外执行意思意思。李白的夫人宗氏是前朝宰相的孙女,其父也是当时的名士,是标准的官三代富二代,想当初有魄力有财力“千金买墙”后,与李白的结合才心想事成的。

据野史载,宗氏闻讯后,立即从庐山星夜兼程赶到浔阳关押地营救,四处求助达官显贵,还直接写信给高适求他拉哥们一把。李白《在浔阳非所寄内》的诗中写道: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就是借蔡文姬求曹操饶恕董祀的典故,说明妻子在为自己不辞辛劳的多方奔走。

这时的李白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躬下高傲的身段,写《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诗托人带出并转交高适求助。据说高适不但不理不睬,反而烧毁了自己当年与李白往来的一切信函……

《高适年谱》中明确记载:高适对李白之厄难,似无所帮助。

4.高适是个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

笔者认为非也! 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高适还是高适)(图1)

高适与王昌龄是铁哥们。安史之乱发生后,王昌龄回家乡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嫉妒所杀。后来闾丘晓被张镐处死。张镐开了唐代不经呈报、朝廷命官杀朝廷命官的先例,据说与高适的暗中授意有关。

高适在四川一带任职时,当地人众所周知,多次接济到成都草堂避乱的杜甫,对其悉心照顾。杜甫是个知恩感恩之人,写给高适的诗超过十五首,不少于杜甫写给李白的诗篇数。

为啥高适对李白“似无所帮助”呢?历代的看法是:

其一,由于政治斗争残酷无情,去相助重刑犯,高适担心引火烧身,被摘乌纱帽甚至掉脑袋瓜;

其二,分别了十几年,高适的性格发生了根本变化,瞧不起李白那副不谙世事的“老顽童”模样,不屑给他帮忙。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均有一定道理,不过笔者拥有一个属个人专利性的看法:高适的祖父是唐高宗朝代的大将高侃。因高侃身前生擒突厥王、灭高句丽立下大功,死后陪葬于乾陵。按照唐代陪葬规矩,祖上陪葬皇陵的,子孙也可以死后陪葬皇陵。在重视丧葬的古代社会,这待遇算个殊荣吧? 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高适还是高适)(图1)

高适从小与众不同、不拘小节,其父在任上病亡后,不管生活多么艰难,总是千方百计寻找入仕机会,肯定受了家族背景的影响所致。身处社会最下层时,他和出生背景一般的李白能够“意气相投”,但身份发生变化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思想肯定占据了主导地位,不可能为哥们义气自毁前程!

世人绝不能简单地以趋炎附势薄情寡义来评价高适。


上一篇: 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燕诗全文) 下一篇:登百丈峰二首-这首诗该如何赏析-唐代诗人高适所写 (登百丈峰二首其一)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