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能在蒙古大军的攻击下坚守数十年之久-南宋一个弹丸之地 (在蒙古国)
抗蒙36年之久的南宋合州钓鱼城,是以防御为核心的城池选址经典之作,钓鱼城护国门钓鱼城城址的一个特点是地势险峻,它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的钓鱼山顶,三面环水,城与山相结合,城墙沿陡峭的悬崖修建,城...
抗蒙36年之久的南宋合州钓鱼城,真是把“防御核心”这四个字刻在了骨子里,堪称城池选址的教科书级案例。

▲ 钓鱼城护国门
钓鱼城这地方,最扎眼的就是地势险峻。它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的钓鱼山顶上,三面被水围着,城和山浑然一体,城墙沿着陡得吓人的悬崖修,墙外坡度基本大于70°,想爬上来?难。
另一个关键是位置太重要了。往上看能控制三江水路,往下看能挡住重庆的门户。城里的低地大多是好田地,还有92口水井,足够守军长期自给自足,根本不用愁吃喝。
就凭这选址,宋军硬是顶住了蒙古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打出了不少漂亮仗。
1259年开春,蒙古大汗蒙哥亲自带兵来打钓鱼城,从二月打到七月,愣是没啃动这块硬骨头。七月二十一号,蒙哥在个台楼下指挥瞭望,被南宋守将王坚瞅见了,二话不说就让人用抛石机轰台楼,飞石直接把蒙哥砸成重伤,没几天就死了。
后来南宋守军继续靠着这座城死扛,直到1278年,蒙军攻下重庆,他们才投降。
▲ 1259年时的蒙古帝国疆域
以城墙为中心的立体化防御体系
咱们看影视剧,攻城戏总演进攻方架云梯爬城墙、推攻城车撞城门。其实古代攻城,尤其是打大城市,进攻方要面对的可不只是城墙,马面、瓮城、羊马墙、护城壕,这些玩意儿组了个“立体防御套餐”,够喝一壶的。
中国古代城池大多是夯土墙,全靠人力挖土、一锤一锤夯起来,每层夯土也就10到20厘米厚,一层一层往上垒。
夯土墙外面砌烧制城砖的做法,西汉就有了,但普遍用起来是明朝以后的事。现在咱们看到的北京、南京、西安那些明城墙,都是墙里面夯土、外面砌砖的结构。
城墙顶外侧有雉堞,凸起的部分一般高1.5米以上,给守城士兵当掩体;凹下去的是垛口,用来架兵器,或者让士兵往下扔东西。
城墙往外伸出去的长方形墙体叫马面,上面通常修了敌楼,用来瞭望、存军械。马面主要是打攻到城墙下死角的敌人,实战中特别管用。
1624年,明朝把辽东宁远城改建了一番。改完后宁远城东西长800米左右,南北宽820米左右,面积不大,所以没修马面。
但外城四角各建了个城台,凸出城墙20米左右,“形如长爪,以自相救”,其实跟马面的作用差不多。明军在这些城台上摆了11门红夷大炮之类的火器,射界能到270°。
▲ 宁远之战
1626年,努尔哈赤带六万后金军来打宁远,明朝守将是袁崇焕,守军不到两万人。正月二十三,后金军围住宁远,连着三天猛攻,虽然多次冲到城墙下,但被城墙和城台的交叉火力打得抬不起头,始终没攻下来。
虽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只承认“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但也写了,“帝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城不下,遂忿恨而归”。
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头回吃这么大个败仗,郁闷得不行,几个月后就病死了。
▲ 努尔哈赤
城门是连接城内外的唯一通道,古代城池大多就一层厚木城门,有的城门还不止一个门道,所以城门在整个防御体系里最脆弱。
为了保护城门,很多城池在城门外修了半圆形、长方形或者梯形的瓮城,跟城墙连在一起。大点的瓮城还能屯兵,当反击敌人的出发地。
北宋都城开封1116年扩建完时,有12座城门和9座水门,后来考古发现5处瓮城遗址,面积在五千到一万平方米。
有的城池把瓮城建在城门里面。比如明朝南京城的聚宝门,就修了三座瓮城,都在城门里头;瓮城里还有27个藏兵洞,能屯兵三千多人。
▲ 明南京城聚宝门复原
瓮城再往外,就是护城壕和羊马墙,城池防御体系的最外层防线。
护城壕是人工挖的深沟,一般离城墙30到40米,宽深看城池大小,灌上水就是护城河,也有城池用天然水系当护城河。羊马墙在城墙和护城壕之间,高2到3米。
早在东周时期护城壕就普及了,羊马墙到唐朝末年才成熟。守军能靠着羊马墙打填壕或者渡河的敌人。
敌人就算过了羊马墙,因为羊马墙和城墙之间地方窄,兵力展不开,攻城器械也用不上,反而方便守军居高临下用军械打。
比如顺昌防御战。1140年6月,金军打顺昌(现在安徽阜阳)。顺昌是小城,北边是颍水,宋军拿它当护城河。守将刘锜、陈规在老城墙外又加了一道羊马墙,城墙和羊马墙上都开了暗门,方便调兵反击。
金军攻城时,部分兵力冲过护城河,却被羊马墙挡住,只能在羊马墙和护城河之间往宋军射箭,箭大多扎在城墙里。
宋军“以神臂、强弩,自城上或垣门射敌,无不中,敌稍却。复以步兵邀击,溺河死者不可胜计,破其铁骑数千”。
还不止,刘锜还多次带兵,从羊马墙的暗门冲出去夜袭金军,把金军打退十五里。顺昌防御战最后宋军赢了。
顺昌的主要守将之一陈规是个文臣。他当德安府知府五年,先后打跑了李横等九个武装集团的长期围攻,战功特别大,“文臣镇抚有威声者,惟规而已”。
陈规把他的城池防御思想和作战经验写成《守城机要》,这书是古代最有价值的城池防御兵书之一。
中国古代城池还有些特色设计,比如曹魏时期邺城的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是八丈到十丈高的台式堡垒。
▲ 今天重建的金虎台
魏明帝曹叡在洛阳修的金墉城,占了城池西北的高处,能控制全城,算是“城中城”。
唐朝焉耆都督府城外建了7座弩台,是城池外围的“火力支撑点”等等。但这些设计只出现在特定时期或地方,没广泛用开。
严控工程质量才能保障城池坚固
选址再好,设计再牛,城池想坚固,还得靠严控施工质量。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统万城。
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了大夏国。413年,他让叱干阿利征发十万人修国都,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取名“统万城”。
城墙用砂、黏土、石灰加水合成的三合土夯筑。为了保证质量,叱干阿利整了套特别狠的质检措施。
每天筑完城,分段派人拿铁锥刺夯土层,要是能刺进一寸以上,修这一段的人全杀头;要是刺不进一寸,质检的人就得死。
▲ 统万城遗址
这么搞下来,统万城修得特别坚固,“城基如铁石,攻凿不能入”,到现在还有部分遗址保存得挺好。
叱干阿利这做法太残忍,不值得学,古代也有其他质控手段。比如南宋时,由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检查军匠烧的城砖质量。
明初修南京城,城墙外砌的砖来自长江中下游33个府的149个县,每块砖上都有铭文,府县名、工匠、窑匠姓名都有,出了问题一查一个准。
攻不破的城池哪有啊,一座座城池里,藏着一个国家的智慧和实力,还有信念和胸怀,大概这才是“坚城”俩字的真正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