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

admin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唐朝添了好多节度使,他们管的地方就叫“藩镇”。本来朝廷想着靠这些藩镇平定叛乱,没想到藩镇最后反倒成了唐朝混乱甚至灭亡的祸根。

其实藩镇割据,差不多就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也能算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这事儿对唐代、五代,甚至北宋的影响都挺大的。

说到藩镇割据,大家总容易把它和“四分五裂”画等号,好像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快不行了,但其实这样想,反而可能把后面一百五十多年的事儿都看简单了——政治风潮、经济变革、制度更替,还有文学艺术,这些复杂的变化,不能光用“藩镇割据”四个字就概括了。

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图1)

唐代藩镇割据和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后开始的,所谓“安史平而藩镇之祸方始”。后来黄巢起义爆发,“天下分裂而无纪”,接着就是五代十国,又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但实际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时期的乾符年间(黄巢起义前),差不多110多年里,藩镇的形势还算稳定,藩镇数目最多的时候,也基本固定在46个左右。

先说说藩镇这事儿是怎么来的。

在唐代藩镇设立之前,唐朝在边地上设了守捉、城、镇、军,统称“道”。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为了防着吐蕃入侵,河西藩镇就成了唐朝第一个藩镇。

唐玄宗的时候,开始设了好多藩镇。比如713年始设幽州(今北京)节度使、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717年设剑南(今四川成都)节度使;718年又设了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已经增加到10个(天宝十节度):河西、范阳、陇右、剑南、安西、朔方、河东、北庭、平卢、岭南。

随着边地藩镇越来越多,原来的府兵制慢慢被募兵制取代,边地屯驻了大量的精兵,总共49万士卒、8万匹战马。

天宝年间,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后来他和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连陷洛阳、长安,唐玄宗跑到四川去了。太子李亨靠着朔方将士的拥立登基,就是唐肃宗。安禄山后来被打败,但原本降唐的史思明又反了。

折腾了好一阵,唐朝接受了安史部将的投降,让他们当节度使。其中河北三镇最强大,也最不服中央,后来这些节度使要么自己世袭,要么靠兵变上位,中央管不了,只能追认事实。不过他们也没足够实力叛乱。其他大部分节度使还是朝廷任命的。

那藩镇割据具体是啥样的呢?

1. 泾原兵变

唐德宗的时候,河北的藩镇叛乱,朝廷派去镇压的部队反而趁机占了长安,德宗逃到汉中,花了4年才平定,这就是泾原兵变。这虽然是藩镇割据初期的叛乱,但后来范围越来越大。

2. 河朔三镇

虽然唐宪宗派兵平了不少藩镇,但根子没除掉,很多藩镇借平定民变的机会扩张地盘。817年冬天的雪夜,唐邓节度使李愬带九千士兵雪夜袭破蔡州,活捉吴元济,平了淮西之乱。819年又平了淄青李师道。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唐朝一度出现短暂中兴,全国表面统一,这就是“元和中兴”。

但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毒死,唐穆宗即位后搞“销兵”(裁减兵员)。中央接收河朔后,新上任的长官多昏庸骄横。821年卢龙兵变,将士囚禁朝廷派的新节度使张弘靖,还杀了他幕僚,“河朔三镇”又反了。

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坚持旧制,裴度带兵去打也没用,朝廷军费跟不上,只能承认现状。不过这时候藩镇收敛了点,成德节度使王元逵“岁时贡献如职”。黄巢打长安时,唐僖宗跑到成都,王元逵的孙子王景崇还带兵去救,供输不断,王镕也“献马牛戎械万计”。

3. 唐末

唐僖宗以后,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唐朝中央征各镇兵围剿,结果全国冒出好多割据势力,比如杨行密、董昌、钱镠这些人,都趁机扩充自己的地盘。

公元881年,黄巢攻破长安,唐朝中央政权差不多瓦解了。黄巢的部将朱温投降朝廷,后来平了黄巢军,得到唐僖宗信任,当了节度使,势力比当时最大的藩镇李克用还大。各藩镇立刻开始互相兼并。

到了唐昭宗时,朱温把朝政大权牢牢抓在手里。最后到唐哀帝(唐昭宣帝),藩镇也没随着唐朝灭亡消失,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都能看作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只不过有些藩镇不承认中原政权,直接独立建国了。

那这些藩镇有啥不一样呢?

藩镇几乎成了分裂割据的代名词,好像一部藩镇史就是混乱史。但其实不对,唐代藩镇近50个,被《新唐书·藩镇传》记下来的最多8个,不能代表全部。中晚唐的藩镇分四种类型:

河朔割据型,主要在河北北部,多是安史旧部降将,代表是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这里的节度使不是中央任命,是本镇将士拥立的,赋税不上供,大家分了。代宗到穆宗时,朝廷好几次讨伐,最后都屈辱容忍了。

中原防遏型,不算割据,主要在中原一带。这些藩镇多是打仗时临时设置的,平时常驻几十万重兵,“严备常若有敌”,赋税基本自给。中原镇既是平乱主力,又是乱兵频发的地方。

边疆御边型,也不算割据,主要在西北、西南边疆,西北最典型。唐代京西、京北本来是朔方军的地盘,德宗时朔方军被拆分,神策军控制了这里,巩固了关中。这类藩镇的特点是重兵驻扎、靠朝廷度支供饷。

东南财源型,不算割据,在东南地区,典型有浙东、浙西、淮南、福建、江西等八道。这里相当于安史之乱前的采访使,地盘小点。特点是兵力弱但财富多,是唐朝的“赋税之地”,史称“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图1)

再说说唐代藩镇的形势。

第一,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尤其是河朔三镇。其他大多数藩镇都是朝廷控制的地方政权,不算割据。节度使基本由中央调派,内部动乱是兵乱,不是叛乱。

第二,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不算割据,但它们各自的地形特点影响了唐朝的政治、财政、军事。东南型供钱,边疆型出兵保关中,中原型镇着叛镇。河朔割据的变化,也取决于这三类藩镇的动向,可以叫“制约性”。

第三,各类藩镇的关系,唐代宗时就形成了,后来黄巢起义打破了这个格局:中原型藩镇大多被朱温吞了;李克用、李茂贞占了河东和西北边镇一部分,跟朱温对抗;东南型藩镇也不供唐朝钱了。

五代十国的历史明显受唐代藩镇格局影响:北方五个小朝廷打来打去,南方几个小王国相对安定,这其实反映了唐代北部藩镇(河朔、中原、西北边疆)重兵驻扎、乱多,南部藩镇(东南)兵少、安定的差异。

藩镇割据让唐朝中央实际管辖的地方缩小,吐蕃、回鹘这些过去臣服的少数民族也建了割据政权,吐蕃甚至跟唐朝冲突,陇西一带丢了大半。

藩镇是用来平定一些叛乱的-为何却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 (藩镇是用来平安的吗)(图1)

唐宪宗初年,宰相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里面说有15道71州不报户口,税户比天宝年间少了四分之三,对唐朝经济影响特别大。


上一篇: 为何没有造反推翻慈禧太后-曾国藩镇压住太平天国后 下一篇:揭秘藩镇割据的由来-藩镇割据的实质是什么 (揭秘藩镇割据案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