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唐宪宗去世之后-藩镇为什么会失控 (唐宪宗之死)

唐宪宗死后不久,藩镇就开始失控了,这种失控是从幽州开始的,唐穆宗派文职官员张弘靖进入幽州担任节度使,但是张弘靖一进入幽州,就受到了当地将士的排斥,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正式记载,这是因为张弘靖表现出的一副...

admin

唐宪宗刚走没几天,藩镇就开始撒欢儿了,第一个闹事的,是幽州。

唐穆宗派了个文官张弘靖去幽州当节度使。结果这哥们儿一到幽州,就被当地的将士们给冷落了。

为啥呢?按正经说法,是张弘靖那套文人做派,让崇尚武力的幽州军人看不上眼。

早先河北的节度使,哪个不是跟士兵们一起顶风冒雨、同甘共苦的?轮到张弘靖,倒好,排场大得很,坐在轿子前面,浩浩荡荡一大群人跟着,幽州人瞅着都新鲜。

更绝的是,张弘靖还总摆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架势,意思就是:你能拉开两百石的硬弓?那又怎样?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有啥用?

动不动就骂人家是“反虏”,还跟军士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能拉开两石弓,还不如认得一个字!”这下好了,军营里人人憋着一肚子火。

唐宪宗去世之后-藩镇为什么会失控 (唐宪宗之死)(图1)

这话要是在宋朝,军人听了虽然心里不爽,但一般也不敢咋地,因为那时候文人就是老大,军人就是听命的,见着文官得客客气气的,甚至还得装孙子。

军人嘛,就是皇帝的爪牙,天职就是听话,文官坐上面,他们只能站着;见着文官,还得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

甚至还有更难听的,说军人根本没资格参与军事策划,你啥时候见过狗和人一起商量怎么打猎的?

军人的天职,就是听话!军人最重要的权利,也是听话!

翰林学士汪藻还专门上书说:“以前三衙(禁军将领)见大臣,都得拿着兵器快步上前,恭敬行礼才退下,这威严摆在这儿,才能镇住他们。现在派将出去打仗,居然也让将领们参加商量?他们是听命的,却让他们参与决策,他们肯定先想着自己,谁还愿意冲前面送死?”

当然,这话要是放在安史之乱前,军人听了虽然也不乐意,但也不敢怎样。那时候诸葛亮、谢安那样的文官,风度翩翩,手下的武将哪个敢看不起他们?反而看着人家那派头,武将们自己都觉得土。

可问题是,这套轻视军队的论调,放到中晚唐,那可就是找死了。

文官本来就压着武将一头,武将们早就一肚子怨气了,现在你还这么明目张胆地侮辱他们,真是叔能忍,婶也不能忍了。

更关键的是,看着张弘靖那副书生样,不懂战术,却居高临下地对待身经百战的将领,大家心里都嘀咕:皇帝真是瞎了眼,这种人也能当统帅?

你现在仗着皇帝的势,还欺负我们这些国家的顶梁柱,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最后这火越烧越旺,幽州的将士们直接把张弘靖给办了。这么一折腾,幽州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老样子。

看到这情况,很容易觉得幽州失控,就是张弘靖不会办事。

其实啊,这大概是站在军人角度看的。好像军人本来不想造反,是文官在军区瞎折腾,才闹起来的。

得知道,张弘靖可不是个新手,皇帝派他去幽州,就是因为他在别的地方干得不错,不然哪敢把他送到这种狼窝虎穴?

张弘靖之前在河东,因为宽厚简练很得人心。幽州和河东挨着,听说幽州的人桀骜不驯很久了,所以皇帝才派他去安抚。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弘靖去幽州后,和军人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几乎是躲不掉的。

他去幽州的核心任务,就是让文官压过武将一头,还得把军人手里的好处收回来。这削藩不就得这么干吗?不然怎么叫削藩?

后来宋朝削藩成功,主要就是文官彻底压住了武将,把军人的权力都夺走了。那时候一个武将再厉害,也得被文官各种拿捏,关键是,被拿捏完了还不能有脾气。别说普通武将了,看看宋朝那些传奇统帅就知道了。

北宋的狄青,牛吧?战绩那么好,就因为是武将,一直被文官各种欺负,还不敢吭声。就算这样,一些捕风捉影的流言,还是让他吓得不行——毕竟太祖皇帝就是武将出身,还篡了位,他狄青现在这么风光,会不会有样学样?

南宋的岳飞、韩世忠,更惨,牛到天上,照样被文官欺负得要死要活。韩世忠被欺负后,吓得只能半隐居;岳飞稍微有点脾气,直接万劫不复了。

可中晚唐那会儿,文官想这么欺负武将,那真是找死。

这可不是中晚唐的武将政治觉悟低,一不高兴就造反,也不是宋朝的武将觉悟高,宁死忠君,实在是彼此的利益不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弘靖接的这个任务,在当时就是死局。

唐宪宗去世之后-藩镇为什么会失控 (唐宪宗之死)(图1)

当时张弘靖其实有上中下三招。

上策:听中央的,使劲打压武将,结果就是跟武将火并,被干掉。

下策:向武将妥协,当他们的代理人,那中央肯定饶不了他,死得更难看。

中策:在两边玩平衡,但大概率两边不讨好,结果也好不了。

张弘靖选了上策,嗯,被干掉了。政府都不敢替他说话,只能说他自己没干好。

幽州失控拉开了藩镇失控的序幕,接下来,成德也乱了。

政府收回成德后,让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去接管。田弘正想去的时候,带着自己魏博的嫡系部队,政府没同意。

结果呢?田弘正自己进成德,很快就被失控的成德军人杀了。

看到这情况,很容易觉得:要是政府让田弘正带自己人去,成德就不会乱了。

问题是,臣子的忠心是靠不住的。田家在魏博世袭好多年了,田弘真要是带着魏博兵控制了成德,魏博和成德两大军区合流,那不更危险?

可政府不让田弘正带嫡系,他又没能力控制成德,最后还是被杀了,成德彻底乱了。

这时候魏博的节度使是皇帝的嫡系将领李愬。

看到幽州、成德都乱了,皇帝也不敢让李愬这种没根基的人在魏博待着了,就让田布(田弘正的儿子)回去当节度使。

田布回魏博,相对好控制,毕竟他爹死在成德军人手里,他跟成德有仇,应该不会跟他们合流。

田布接到调令,当时就懵了:回去咋整?感觉哪条路都走不通啊。

站在军区利益上,他得让魏博有更多自治权;站在皇帝利益上,他又得让军区听中央的。

问题是,哪个对?翻翻历史,好像哪个也不是万全之策。

田布要是帮中央压军方,军区的骄兵悍将可不是吃素的,类似原因丢脑袋的节度使,可不少。

他要敢帮军区对抗中央,前面那么多例子,随时可能被皇帝灭族,类似原因死全家的,也不少。

权衡来权衡去,田布决定忠于皇帝。反正横竖都是生死未卜,不如选条忠君的路走。

于是他回到魏博,铁了心站在中央那边。将士们当然不乐意,但他就是不听。

魏博军人看他事事站在中央角度,不惜牺牲本地利益,当时就火了:你要按河朔老规矩办事,我们服你;不然,我们认你是节度使,手里的刀可不认你!

田布没办法,把六州的租税都拿来供应军队,将士们还不乐意,说:“以前军队出去打仗,都是朝廷给钱。现在你刮我们六州的肉养军队,你自己瘦了肥了朝廷,我们六州的人犯了什么罪?”

最后田布在绝望中自杀了。

前面那些跟中央硬碰硬的,好歹还过得滋润;现在选忠于皇帝的,反倒被逼死了。

不管田布选得对不对,魏博也失控了。

田布死后,魏博的一个大佬宣布:还是按以前的河朔老规矩来。

于是幽州、成德、魏博三大军区又达成了默契,河朔三镇,又恢复了无法无天的样子。

癸卯那天,田布又叫诸将商量出兵,诸将更不乐意了,说:“你要是按河朔老规矩办事,我们生死都跟着你;要是再打仗,那可不行!”

唐宪宗的子孙巩固不了胜利,我们总觉得是他们没魄力。

问题是,啥魄力不魄力的?这是跟钱和命较劲的事,得烧无数的钱,填无数的炮灰。

看到藩镇闹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自然说:不服就打,啥时候打服啥时候算完。

可这得多少钱多少兵啊?用玩游戏的话说,国家大业大、人口多,皇帝有魄力,还愁没钱没人?

可你要是皇帝,估计也得妥协。

唐宪宗削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美国打败了伊拉克,接管了一切。结果呢?发现这才刚开始,想维持下去,得烧数不清的钱,送数不清的兵。折腾来折腾去,美国最后还是决定撤了。

p> 用大道理说,美国家大业大,烧钱、死人,就没打不服的?可美国人民能把他祖宗骂活。

所以没人说前总统英明神武,打服了伊拉克;也没人说现任总统窝囊,打下来了又扔掉。

宪宗时的成就没法持久,因为那是政府把所有力气都用光才打出来的。这种状态,别说宪宗突然死了,就是他活着,也撑不了多久。

政府想稳住成绩,得搭个成本低点的控制体系,不然这成功永远只是暂时的。可当时,根本搭不起来。

折腾多年,中央和河朔打了几十年,输多赢少,最后只能认:河朔那地方,就让他们按老规矩来吧,反正也不影响大局,边防也没出啥大问题。

其他藩镇呢?跟中央博弈,通常输多赢少,结果还惨,所以不敢跟河朔比。这样一来,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总算不是主要矛盾了。

从安史之乱开始,中央和地方打了六十年,该得到的,差不多得到了;得不到的,知道争也没用。于是渐渐形成了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均势。

从此以后,帝国的主要矛盾,就成了朝臣和宦官的矛盾,朝臣不同派系的矛盾。


上一篇: 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而明代又为何不可能出现 (唐代出现了藩王吗) 下一篇: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无法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 (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大将军是)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