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人对科举的热情如此低迷呢-唐朝科举考场都是冷冷清清 (为什么读书人比较清高)
还不知道,为什么唐朝科举考场都是冷冷清清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国古代选拔官员时需要经过层层的筛选,要考取状元更是要经过多重的选拔,击败无数强劲的对手才能获得这样的...
古代选官,一层层筛下来,考个状元得过五关斩六将,进士名额也挤破头。那时候读书人想靠读书改命的太多了,朝廷和民间都把这事儿当大事。
唐朝那会儿,一个科目参考人数都不下千人,每年赴考的人乌泱泱的,全国各地来的考生,在考场上奋笔疾书。咱们熟知的不少文人,都是这么从人堆里冒尖儿,入了仕,改了自己和家人的命。可见这考试多受欢迎,再难,每年还是一堆人挤破头去考。
但这热闹劲儿到五代就没了,考场上就几十人甚至十几人,想赢对手比其他朝代容易多了。不光人少,考生质量也参差不齐,有人考了N次还没考上,说明真不咋地。那时候考进士甚至状元,比其他时候简单多了。平均每年出十几个进士,想当第一,打败十来个人就行。

这情况对朝廷可不利啊,读书人不想当官,国家没人用。选出来的人质量也不高,管理起来更费劲。统治阶层就一直搞激励政策,一开始效果不明显,搞了三十多年才有点起色。他们放宽报名限制,让人更容易考上,筛选也松了,大家更容易拿到官位。
这法子不算啥好招,但确实解决了人少的问题。可选出来的人还是不行,能出彩的没几个,就是考场看起来热闹点,工作人员更忙了。跟宋朝一比反差更大。宋朝重视文人,读书人考进去机会大,前途也好,所以年年开考,还是一堆人挤,不少人考好几次,考生质量高,能留名历史上的也多。

那为啥那时候读书人对科举这么冷淡?有学者说是政治因素,政局动荡,能静下心读书的人本来就少,考进去前途也暗淡,热情自然就没了。再加上虽然人少,考试年年都办,这点儿生源就更稀薄了。政治清明的时候,文人巴不得考试,想靠努力改命、给国家出力;时局动荡的时候,人人都想着保命,考场的冷清劲儿,就能看出那朝代到底有没有前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