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刘晏为唐朝做了哪些财政改革 (对后世有哪些认识)

刘晏是唐代著名的理财专家,刘晏为挽国家之倾危,解人民于倒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在任职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大唐王朝经济...

admin

刘晏这人,唐代有名的理财高手。安史之乱后唐朝快散架了,他愣是扛着大旗,几十年没松劲儿,天天琢磨怎么让国家缓过来,老百姓能吃饱饭。他搞的那些财政改革,真给当时快要垮掉的经济续了命,绝对是唐朝经济界的顶梁柱。

估计很多人小时候背《三字经》都念过“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说的就是他。不过刘晏可不止是小时候聪明,能被历史记住,全靠他给唐朝干的那几件漂亮事儿。

刘晏活过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一直管着国家的钱袋子。安史之乱那会儿,国家穷得叮当响,国库空了,老百姓饿得慌,刘晏就在经济这条道上,硬是打出了一场翻身仗。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可不是瞎说的,不光是把山里的苹果运出来那么简单,更是怎么把东西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唐朝主要靠水路运东西,结果安史一乱,河道堵了,关中(就是长安那边)粮食不够吃,粮价涨得吓人,老百姓都快揭不开锅了,这还得了?所以,刘晏就接下了这个烂摊子。

764年,唐代宗让他管漕运。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疏通河道,让南方的粮食能往北运。以前运粮船一条路走到底,结果河道情况不一样,经常翻船,粮食损失不少。

刘晏就想了个招,把全程分成四段,中间建中转站,江船不进汴水,汴船不进黄河,河船不进渭水,这下翻船事故少了,运粮效率噌噌涨。

运粮的基础弄好了,运粮的人靠不靠谱也很关键。刘晏的办法挺实在:让军士来运粮,十艘船一队,军官押运。船工呢,以前是抓来的壮丁,他改成雇佣,给工钱。军官的升官发财和粮食损失挂钩,谁敢不小心?船工也给高工资,他建了十个造船厂,一艘船造价一千串钱(其实成本才五百串),有人说他乱花钱,刘晏说:“你得让人家干活的人吃好穿好,人家给你造的船才结实耐用。”

后来他一死,别人削减预算,船造得越来越差,运粮都停了,证明他这招真管用。

他这一套整下来,每年水运粮食几十万石到一百万石,长安那边终于有粮吃了。第一船粮到长安时,皇帝高兴得亲自出城迎接,拍着他肩膀说:“爱卿啊,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刘晏为唐朝做了哪些财政改革 (对后世有哪些认识)(图1)

现在都说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命根子,不管啥学派都认这理儿。马克思也说过,“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所以收税没错,关键是怎么收。

刘晏的理念就两条:先把老百姓养好了,税收自然多;收税别让老百姓觉得疼。他说“户口多了,税收自然就广”,所以他不靠加税,而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多生孩子,多干活,把蛋糕做大。收税呢,不直接收现金,从商品里收,比如盐。老百姓天天要吃盐,就从盐价里扣税,这样盐利就成了政府的大头。这招跟管仲的“官山海”一个道理,悄悄收了税,老百姓还不知道。

他还明白两件事:中间商不能赚差价,市场得有人管。中间商是谁?盐官。谁来管市场?政府。盐官越多,老百姓越遭殃,所以只在产盐的地方设盐官,收盐的转卖给商人,商人爱运哪儿运哪儿,让市场自己调节。

但商人也爱赚钱,偏远地方他们懒得去,怎么办?政府在那儿设运盐官,把盐存起来。有时候盐商没货,盐价涨上天,政府就放库存,平价卖,这叫“常平盐”。老百姓不缺盐,政府还能赚点,双赢。一开始盐税才四十万串,后来涨到六百万串,国库鼓了,老百姓也没觉得税重,史书都说他“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赈灾这事儿,刘晏也不主张白给。他说“好医生不会让病人病入膏肓,好救灾的不会等人都饿死了才给”,所以灾年他主要是减税,然后用常平法,平价卖粮食,稳住市场。这思想在当时,可太超前了。

刘晏刚接手转运使时,全国才两百万户,财政收入四百万缗;到他779年,户口三百万,收入一千三百万缗,盐利占一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能缓过来,刘晏功不可没。

他这人总说“钱就像地上流的水,就看你会不会捡”,这利用商品经济搞财政的想法,在当时绝对是独一份。而且他搞的那些“均输”法,不光是照搬古人,还创新用到了水运,简直是唐朝的“水上高铁”,专业队伍都培养出来了。

均输法最早是桑弘羊搞的,以前各郡给中央进贡本地特产,运费比东西还贵,还容易坏。桑弘羊的办法是让各郡把贡品折成当地便宜的东西,运到贵的地方卖,省了运费,政府还能赚差价。刘晏把这招用到水运上,更绝了。

唐朝定都长安,城里人越来越多,粮食全靠江南运。以前的漕运慢得要命,从江南到长安要八九月,运费贵到“斗钱运斗米”,路上损耗还大,老百姓怨声载道。刘晏接手后,一一解决:保持河道畅通,造结实的大船,沿途建转运仓,培养专业船工,用好材料做缆绳……

《新唐书》里记载他搞的那些措施,结果就是:从扬州运粮到长安只要四十天,每年少损失二十二万石粮食,每石米运费降到七百文,还不用老百姓被迫服役,船工还能拿工钱。这效率,相当于把唐朝的水运搞成了“高铁”。

盐政改革他也玩得转。以前是政府统购统销,盐价高得离谱,机构臃肿,花钱如流水。刘晏改成“民产——官收——官销”,盐官少了,盐价降了,市场活了。他在全国设13个巡院,既打私盐,又保护盐商;还搞“常平盐”,防止盐商囤积居奇。结果盐税从六十万缗涨到六百万缗,占全国财政收入一半,你说牛不牛?

他还搞了“常平仓”,相当于现在的仓储物流中心,派人盯着各地商品价格,“贱买贵卖”,赚差价的同时平抑物价。特别是粮食,丰收时收进来,灾年卖出去,既不让农民“谷贱伤农”,也不让老百姓“谷贵伤民”。灾年他还存了三百万石粮食备荒,真正做到了“应民之急”。

刘晏这人,从来不光想着收钱,而是想着怎么让老百姓过得好,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他说“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让老百姓自己能干活,能赚钱,比直接给钱有用得多。这“以养民为先”的思路,对后来影响可大了。

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刘晏为唐朝做了哪些财政改革 (对后世有哪些认识)(图1)

他搞的“常平”法,不光是盐和粮食,连重要商品都管,相当于建了个全国经济情报网,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既为国家赚钱,又稳定了物价。遇到灾荒,他不光赈济,还用粮食换农民的土特产,拿到别处卖,既救了急,又没亏了国库,还刺激了生产。

说到底,刘晏就是抓住了“商机”——把国家当成一个大家庭,怎么让这个家有钱花,又不让家里人受罪。他那些办法,现在看都挺先进的,比如市场调节、专业分工、信息采集……放在一千多年前,真是难得的经济天才。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能从废墟里缓口气,刘晏功不可没。他不是坐在朝堂上空谈的官员,是实实在在跑在路上的实干家,河道有他疏浚的痕迹,粮船有他设计的影子,盐政有他改革的印记。这样的人,难怪史书要称他“理财能臣”,老百姓也念着他的好。


上一篇: 高骈-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唐朝最后的名将 (高骈是谁) 下一篇:他在景龙政变中是怎么死的-武三思为何是唐朝外戚大臣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