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晚唐诗人-70岁还中了进士-曹松 (他是晚唐诗人英语)
与今天的高考相比,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也不小,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很单调,既没有数学也没有英语,单纯侧重考察士子们对四书五经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主要形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命题作文,这就使得科举考试难度...
与今天的高考相比,古代科举考试的难度也不小。为啥这么说呢?科举考的内容其实挺单调的,既没数学也没英语,就盯着四书五经使劲儿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命题作文,但难度可大多了。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写篇文章,除了错别字、用词不对、逻辑不通这些硬伤,剩下的真不好说标准,全看考官那天心情怎么样,喜欢啥调调,这不就玄学了吗?士子们想一路过关斩将让所有考官都点头,那难度简直了。

同一篇文章,换不同考官看,可能你觉得通俗易懂,他觉得文辞浅陋;你觉得义理深刻,他可能觉得不知所云;你觉得是治国大道理,他觉得是书生瞎琢磨。所以啊,能考上的,真是运气好到爆。运气差的,甚至从年轻考到白发苍苍,一辈子就耗在科举上了。

唐朝就有这么个倒霉诗人,叫曹松。他是安徽那边的,出身普通家庭,一辈子就想靠科举翻身,结果运气差到家了。曹松生于唐文宗时期,经历了六个皇帝,考了五十多年愣是没中。他那些同学,早就考中进士当官退休了,他还蹲家里啃书本,靠种地糊口,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硬是这么熬着。
直到七十岁那年,他才时来运转。本来又落榜了,结果唐昭宗刚经历一场谋反,心情好,大赦天下,从落榜的里头挑了几个又老又穷的,特批他们当进士,叫“五老榜”,曹松就在里头。这时候的曹松,已经七十岁白胡子一大把了。
朝廷给了他个“校书郎”的小官,就是秘书省里校对书的,九品芝麻官,低到不能再低。苦读五六十年,换来这么个小职位,工资估计也高不到哪去,想想都替他憋屈。后人不知道该夸他执着,还是该说他死脑筋。
可就连这点收获,曹松也没福气享受。这时候的唐朝都快不行了,宦官专权,军阀混战,农民起义到处都是,朝廷就是个空架子。曹松估计工资都领不全,没过几年唐朝就没了,他在战乱里不知所踪。他这辈子,大好时光全耗在科举上,熬到七十岁中了进士,只混了个九品小官,还赶上千疮百孔的乱世,最后下落不明。
曹松爱写诗,《全唐诗》里收了他一百多首,但大部分都没人记得。不过有一句特火,就是《己亥岁》里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诗流传了上千年,现在谁都知道,但知道是他写的人,估计没几个。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十个有九个不知道作者是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