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朱元璋曾严令禁止宦官干政-为何明朝宦官乱政的现象还是很严重 (朱元璋 严刑峻法)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较之于其它朝代,明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特务机构横行,虽然说其它王朝或多或少都有专门的特务机构,但绝对不敢像明朝这么明目张胆,明朝的特务...

admin
最近琢磨明朝历史,发现明朝特务机构这事挺有意思的,尤其是锦衣卫和那些东厂西厂,跟别的朝代比,简直太明目张胆了。明朝的特务机构大概分两类,锦衣卫和诸厂,所谓诸厂就是东厂、西厂、内厂这些,全由太监把持,明朝的太监就是靠这些厂子掺和朝政,落得个千古骂名。 先说说太监怎么起来的吧。其实明朝太监能崛起,还真得感谢他们自己,要不是靖难之役里豁出命帮朱棣,东厂根本不可能存在。明朝刚那会儿,朱元璋就立了规矩,严禁太监掺和朝政,还在宫门口挂了铁牌警告,洪武年间对太监干政的打压最狠。按理说,有朱元璋在前头顶着,还留下祖训,严防死守,明朝不该有太监这么猖狂的情况吧?不过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给太监设了那么多坎儿,结果全被他这个“不孝子”给踩平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刚登基的建文帝一看偌大明王朝,发现各地藩王手握重兵,自己空有皇帝名号,周围全是饿狼,随时可能被啃光。于是听了亲信齐泰、黄子澄的劝,决定效仿汉景帝,快刀斩乱麻削藩。一开始挺顺利,在齐泰、黄子澄支持下,先削了周王朱橚——他是燕王朱棣的亲弟弟,朱棣当时实力最强,怕他俩联手,得先拔这颗软钉子。为啥不先削朱棣?朱棣战功赫赫,得人心,硬骨头,当然先易后难。 周王削完,建文帝有点飘,一个月内连削三个藩王,其中一个还气死了,搞得各藩王人心惶惶。要不说建文帝年轻呢,削藩这么急,间隔这么短,要不是朱元璋余威还在,天下早反了!不过朱允炆显然没意识到这点,两个月后,又削了岷王朱楩,这也是他削的最后一个了。建文元年七月,被严防死守的燕王朱棣突然接手北平城,接着一个月里拉起旧部,以“清君侧”为名出兵,靖难之役就这么开始了。 战争中期,朱棣能打仗,但毕竟是一藩之力,跟朝廷中枢比还是差远了,加上朝廷出了盛庸、铁弦这些能臣,打得并不顺。这时候,一个特殊群体开始发力——宦官。前面说过,朱元璋、建文帝时期对太监管得严,宫里太监没啥权力,但他们身份特殊,容易探听情报,这点朱棣利用得淋漓尽致。其实早年间,朱棣就看出太监的价值了,朱元璋打压太监的时候,他就收罗了一批有本事的,比如后来的郑和,还有领兵的狗儿、大外交家候显,都在他手下混得风生水起。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南京的太监一看在朱棣手下这么吃香,再看看自己惨兮兮的样子,立马不干了,纷纷投靠朱棣。这批人一来,带了大量情报,还帮朱棣全面监控建文帝,后来战争里作用巨大。也正因为来得及时,朱棣打心眼里觉得是自己人,称帝后大赏太监,还设了东厂,太监群体彻底挣脱了朱元璋的枷锁,靠着朱棣的宠幸,开始在明朝干政了。 再说说明朝的权力结构,太监被重用其实是迟早的事。明朝整个政治制度都在围着高度集权转,不管皇帝贤明还是糊涂,加强集权这事上想法高度一致,为了集权,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什么人都用得着。朱元璋那会儿就靠锦衣卫、杀功臣、封藩王确保皇权,这些手段当时特管用,很快稳住朝局,让朱元璋能安心发展生产,还发动八次北伐,把北元灭了。 要知道,王朝刚建立时通常很虚弱,汉朝得靠和亲对付匈奴,唐朝李渊还得给突厥使臣下跪,明朝能在立国之初就有这功绩,跟朱元璋的施政分不开。但时间一长,局势就变了。锦衣卫作为唯一特务机构,掌握大臣把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甚至威胁皇权。朱棣就发现了,赶紧设东厂制衡锦衣卫,这是皇帝用太监集权的最早例子。 除了锦衣卫,朱元璋杀功臣导致文官集团崛起,成化、弘治年间成了威胁皇权的力量。当时东厂、锦衣卫都官僚化了,还互相倾轧,活儿干不好。皇帝为了集权,只能想到太监——文官抱团,开国元勋没了,武将平时接触不上,身边除了太监真没人了。于是明宪宗设西厂,明武宗设内厂,太监集团空前强大。可见明朝重用太监是大势所趋,祸根从明初就种下了。 其实换个角度看,能被用起来,说明太监确实有独到优势。明朝宦官影响力最小的是太祖时期,但那时皇帝和朝臣几乎势同水火,解决矛盾只能靠杀戮。杀多了,朝臣要么消极怠工,要么造反,不利于长治久安。朱元璋也急,所以宠仁德的太子朱标安定朝臣,朱标死后还立长孙朱允炆,看中的也是他仁德。 到朱棣时期,皇帝又得直面朝臣,矛盾还是靠杀戮,时间长了朱棣也觉得不对,开始找皇帝和朝臣之间的缓冲带。这时候太监又出场了,把他们夹在中间传旨,对了是皇帝的功,错了是太监的过,双方都保住面子,皆大欢喜!太监确实缓和了皇帝和朝臣关系,维护了集权,对长治久安有贡献。但物有两面,太监的危害也不小,不光是“陷害忠良”,还顺着皇帝意愿祸害各方各面。明朝最狠的太监王振,就靠满足英宗北伐愿望,葬送了明朝全部精锐,团灭了靖难功勋集团。后来的汪植、刘谨、魏忠贤,更是不止陷害忠良,还掌控朝政、跟文官斗法,把朝廷搞得乱七八糟。宦官这玩意儿,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不同时期活跃度不同,但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出皇权集中程度的变化,历史意义还是有的。


上一篇: 明朝虽没有外戚专权-但宦官乱政治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朝代之一 (明朝没有什么) 下一篇:原因是什么-北宋为什么没有宦官乱政 (原因是什么英语)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