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亡于黄巢之乱还是亡于藩镇割据呢 (黄巢之乱中的大唐公主)
大唐帝国之所以会在突然间土崩瓦解,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当时的阶级矛盾难以调和,所以黄巢振臂一呼,无数草根跟着他前仆后继,一拨倒下了,又一拨跟上,但是这种力量并不足以让大唐帝国彻底崩溃,因为小农永远是小...
大唐帝国突然就土崩瓦解了,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是阶级矛盾太尖锐,黄巢一招呼,草根们跟着他前仆后继,一拨倒下,又一拨顶上。
不过光靠这股力量,还不足以彻底干垮大唐。小农终究是小农,阶级矛盾再大,他们也不过是炮灰命。
真正把大唐掀翻的,其实是那些趁乱抢地盘、分资产的军政长官们。

黄巢叛乱后,各地的军政长官,动不动就被自己小弟火并。
小弟们火并大哥的理由,压根不用问,问来问去就那套:大哥欺负军民,我们是代表人民、代表政府收拾他。
黄巢叛乱没多久,幽州节度使张公素就被自己小弟李茂勋给踹走了。
李茂勋把张公素赶跑后,赶紧给中央发电报,大概意思就是:张公素当节度使那会儿,一直压榨军民,我是代表人民代表政府把他弄走的。现在我先管着幽州,您赶紧派个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员来当节度使吧。
史书里说,卢龙节度使张公素这人脾气暴,军士都不服他。大将李茂勋,本是回鹘阿布思的族人,回鹘败了,投降张仲武;张仲武派他去戍边,立了不少功,还赐了姓名。纳降军使陈贡言是幽州老将,军士都信服他,李茂勋偷偷杀了陈贡言,还谎说是陈贡言要造反,带兵打向蓟州;张公素出战败了,逃回京城。
这种套路,安史之乱后的军阀们玩得贼溜。他们总打着“代表人民”“代表政府”的旗号,把大哥干掉,然后自称“留后”(临时代理),再央求中央派个新节度使。
中央政府心里门儿清,通常只能认这个“留后”当正式节度使。要是真敢派别人来,十有八九得打一架。关键是,就算中央派来了新节度使,他也得看当地骄兵悍将的脸色——前任都能被赶走,现任要是不识相,下场也好不到哪去。
以前大唐可不会这么老实,不大打出手也得吵吵闹闹,因为默默接受,不就是变相鼓励小弟们随便火并长官吗?但现在的大唐被黄巢折腾得够呛,对这种小弟火并大哥的事,也只能想着和稀泥。
说白了,这事儿跟黄巢之乱比,再怎么说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或者说“阶级内部矛盾”。所以李茂勋把幽州节度使赶走后,大唐政府很快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
李茂勋更绝的是,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没多久,就说要退休。当然,退休前他希望儿子能接他的班。
三月,卢龙节度使李茂勋谁以其子幽州左司马可举知留后,自求致仕。诏茂勋以左仆射致仕,以可举为卢龙留后。
搁以前,大唐肯定得跳脚,甚至派兵。安史之乱后,中央跟节度使们闹掰,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事儿——你退休了/死了,就想让你儿子接班?节度使是你家私有财产?
问题是,现在的大唐被黄巢折腾得要死要活,这种事儿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后来啊,这种事儿就跟雨后春笋似的,一个接一个冒出来。
以前敢这么干的,多是老牌藩镇,比如李茂勋所在的幽州(卢龙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就没消停过,这种地方火并大哥、父子接班,政府见怪不怪。
可黄巢之乱一起,敢这么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李茂勋赶走张公素是875年六月,那时候黄巢还在中原横着走。同年九月,昭义节度使高湜被赶走;876年三月,原州刺史被赶走;877年三月,陕州观察使被赶走;八月盐州刺史被赶走;十月河中节度使刘侔被赶走。
这几波叛乱,好歹还给了中央面子——赶走长官后,都央求中央派新官。问题是,高级官员动不动就被撵走,就算中央派来了新人,他也得看当地骄兵悍将脸色。前任能被赶走,现任要是不听话,下场一样。
其实晚唐那些骄兵悍将多的地方,早就这德行了。谁当节度使,都得听他们的。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想当节度使?先得过他们这关。
往好了说,这是当地军区“普选”——想当老大,得将士们点头。往坏了说,这就是藩镇割据,地方政府人事,中央说了不算了。
到了残唐五代,骄兵悍将的地盘,军政长官上位,就跟民国黎元洪似的。
总之,骄兵悍将一叛乱,马上拉个他们相中的人当节度使。这个人就两条路:要么当,要么被砍头。
比如黄巢之乱时,魏博节度使乐彦祯被大家讨厌,牙兵们人心惶惶。乐彦祯怕了,辞职去当和尚。大家推举都将赵文縅当留后,结果赵文縅不出战,又被大家杀了。最后推牙将罗弘信当留后,罗弘信这一系就在魏博称雄了二十多年。
再比如唐庄宗时,魏博军人又叛乱,拉了个将领当头头,这将领磨磨唧唧,被杀了;又拉一个,还是这德行,又被杀了。最后让赵在礼当,赵在礼哪敢拒绝?不答应,下一个可能就是他。
这时候节度使就成了地方军政集团的代表,不管你从哪来,以前干嘛的,当了节度使,就得给当地军民服务(说白了,就是给骄兵悍将服务),不然,他们手里的刀可不长眼。
其实安史之乱后,藩镇强的地早就这样了。兵骄逐将,将骄叛上,帅骄就敢跟中央对着干,太常见了。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由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
黄巢叛乱后,无非是这种骄兵悍将无法无天的局面,开始在更多地方蔓延罢了。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后,大唐虽然一直晃悠,但始终没倒,主要是因为真正乱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其他地方还算稳。中央政府跟藩镇博弈时,手里有牌。
可黄巢一闹,越来越多的省份成了骄兵悍将的天下。等黄巢平了,皇帝回长安,想翻盘时,已经力不从心了——那时候中央能控制的地方,也就关中、川蜀、岭南那么点儿,其他地方全是军阀的地盘。想恢复安史之乱后的格局?根本没那个力气了。皇帝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只能承认:大唐,真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