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朝没有宦官乱政现象!-清朝是怎么控制宦官势力的 (为何清朝没有倭寇)
清朝为什么没有太监乱政现象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历史上的太监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多个王朝,最终都是经历过宦官专权,然后加速灭亡的情况的,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不断涌现出...
清朝为啥没太监乱政?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历史上太监这角色,其实挺重要的,好多王朝最后都是栽在宦官专权上,比如东汉末年的十常侍,唐朝那会儿也总冒出专权的太监,还有明朝末期的魏忠贤,都在一定程度上把朝代给带沟里去了。可为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就没出现过太监专权呢?
封建时候,皇帝手握大权,士农工商都得听命令,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甘心一辈子悲催渺小,想尽办法往上爬,掌握生杀大权,写了一段黑暗历史,就是太监。
这类人曾经也辉煌过,他们取信皇帝,掌握朝政,打压权贵,培养自己势力,简直说一不二。明朝那会儿,皇帝一代比一代怂,太监倒是一代比一代横,可能制度有漏洞,太监一度成了紫禁城里说一不二的主儿。
但奇怪的是,清朝没这问题,整个朝代二百多年,就出过一个有点名气但势力不大的太监——吴良辅。那他们是怎么做到在大清近三百年里没太监专权的呢?

一:限制人数
清朝入关前,他们王族其实不用太监,入关建朝后才决定沿用前朝的太监制度。但前朝那些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那儿,他们也不敢重用太监,怕步了后尘。前朝时,皇宫简直是太监的天下,不大的紫禁城居然有两万多个太监,要是这些太监抱团,就算没别的势力,光宫里的小太监也够吓人的,想想都可怕!
有了前车之鉴,清朝在这方面很注意,顺治帝就用了大概一千来个太监,人数卡得死死的,他们就算想闹腾也翻不起大浪。而且太监在宫里行动不自由,不能随便走动,和大臣基本不往来,最大程度防止了他们把持朝政。
这类人天天在皇帝身边待着,时间久了难免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所以得提前防着,像前朝那样随便用还偏听偏信,大权迟早得旁落。
二:刚有起势,即被打压
康熙时候,宫里太监更少,就七百来个,虽然不能给皇帝撑场面,但人手够用,也没乱政,局势挺好。可等他儿子雍正时候,这情况变了,太监人数激增到两千,地位和权利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主要是因为康熙在位时他儿子们争得厉害,雍正乾隆对外总装得温润无害,不怎么和大臣来往,全靠太监传话。所以他登基后,这些传话的太监就被提拔了,还好他懂分寸,没让太监再掌大权。
后来乾隆上台就不一样了,他皇位来得正,不用靠太监,一上来就收拾身边这些刺头。之前嚣张的大太监,他找各种理由咔嚓了,压住了宫里太监们的小心思,还在全国灭了他们的威风,下手挺狠的。甚至有记载:有个官员在外头收拾了一个耀武扬威作恶多端的太监,皇帝还奖赏了他!
三:势力壮大
没有朝代能一直强盛,清朝强了一阵子也开始走下坡路,皇帝能力比不上祖宗了,天天在皇帝身边的太监们又冒头了。比如曹进喜,他伺候了三代皇帝,这对他来说是超级荣耀,也是发财的宝贝。毕竟伺候了三代,在皇帝跟前地位不一样,大官们都巴结他,想升官;皇子们也巴结他,想让皇帝听好话。
那个位高权重的老佛爷——慈禧太后,也亲近太监,让小太监打着她的旗号作威作福,干了不少坏事。最出名的反派太监李莲英,就是她捧起来的,不过这太监在大清过得滋润,要是放前朝,估计没这么好运。
在那些昏庸统治者的“帮倒忙”下,沉寂了一个朝代的宦官家族又开始蠢蠢欲动,仿佛他们的春天要来了。
最后清朝一完蛋,太监们没主子伺候了,宦官制度自然就废了。溥仪搬出紫禁城后,他们彻底没盼头了,只能各奔东西,出宫找活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