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的军纪怎么样-他们是怎么对待俘虏的 (宋朝的军户)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军队,众所周知,华夏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从来提倡优待俘虏,在吉、凶、军、宾、嘉五礼中,涵盖了纷繁复杂的各种礼仪制度,其中就有处置俘虏的系列规定,即使在军事不振...
咱们都知道,华夏老祖宗讲究“礼仪之邦”,连抓俘虏都有套规矩。就算军事上不太行的宋朝,这事儿也没含糊,专门有套处理俘虏的章程。
要说宋军为啥这么看重抓俘虏?说白了还是想用这事儿显摆自个儿战斗力。规定抓活的比砍头赚得多,“抓一个俘虏赏五千钱,砍一个首级才三千”,还严禁私自杀俘,抓活的才是正经事。
宋军还整了支“特种部队”,有点像咱们后来越战里的侦察兵,专门负责抓俘虏。挑的都是身体壮、武艺高的步兵,还有骑射好、动作快的骑兵,凑成三百人一“部”,再分成直冲、驻队、伏队三小队。打法也简单:直冲队当先锋,能硬打就硬打,不行就诱敌;驻队负责接应;伏队当后手。反正套路里套套路,专门盯着敌军将领下黑手,挺好使。
不过话说回来,战场上哪有那么多功夫慢慢抓俘虏?拼死拼活的,哪顾得上搞俘虏,不然任务都完不成。宋朝统治者也明白这事儿,所以专门规定:平时鼓励抓俘虏,但一旦攻破敌军城池,就不能抓了——怕大家为了争抢俘虏乱套,甚至打起来。平时杀俘要斩,这时候“因为抢俘虏打起来的,也得斩”。
当了宋军的俘虏,待遇肯定比不上美军当志愿军那么夸张,但毕竟是到了“礼仪之邦”,只要配合,那待遇还真不差。而且根据俘虏的身份、类型,宋朝还有一套特色处理办法,各有各的讲究。
甚至宋朝人自己都吐槽:“待遇太不均了!咱们这些老兵,待遇还不如投降过来的北方人;那些投降的人,又觉得朝廷给他们的待遇还不如俘虏好。”这么一说,当宋军俘虏的待遇,确实挺让人眼红的。
当然,优待俘虏说到底还是为了打赢仗、占便宜。留命、给钱粮,都是手段,大宋也不是钱多人傻。军规写得明明白白:“抓到俘虏,不管敌我,不能随便杀,留着招揽更多人,还能套敌军情报;但也不能放跑,防着当间谍。”说白了,听话、有用的俘虏才值得优待。
按照封建王朝那套玩法,结合统治需要,不同俘虏的下场也不一样。
宋朝刚建立那会儿,主要任务是统一国家,所以优待各地政权的俘虏,既能加速统一,也能降低打仗成本。灭了那些小国,抓到国君,宋朝都当贵宾待,不杀还给钱给官,就是收了兵权,让他们留着点政治影响力。像孟昶、李煜、钱俶这些降王,待遇都挺不错。
至于地方官员,除了那些破坏统一的,只要认大宋的统治,还帮着维持治安,基本都能继续当官,有些还被提拔。咱们熟知的杨老令公杨业,以前就是北汉投降过来的。
后来宋朝跟辽、西夏、金打仗,基本没啥主动权,经常被人家压着打。抓到异族将领,为了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也不是非杀不可。愿意效力的就给官当,有才的不管出身都能重用。实在没用的,就放回国,当“和平使者”,改善两国关系;当然也有世仇的,会被砍头示众,鼓舞士气。比如咸平二年(999年),杨延昭在河北徐水抓了个契丹将领,直接砍了向朝廷报捷。
普通士兵的俘虏,处理方式也多:让对方拿钱粮赎人,或者两边换俘虏,也有直接吸收成宋朝子民,上户口的,或者留在军里当兵、当向导、干苦力,都能派上用场。
但对内部起义、叛变的俘虏,宋朝那刀可一点都不软。
国内起义的俘虏,为了维护统治,带头的基本都被处死,甚至凌迟;普通老百姓就“法不责众”,批评教育几句就放了,或者罚干苦役,不搞大规模杀俘。军事叛变更是老赵家的禁忌,毕竟他们自己就是靠这事儿上位的。带头被抓的,基本都死,连以宽厚出名的宋仁宗也不例外。庆历七年(1048年),王则起义被俘,王则被送到汴京肢解,其他头领和家属全被仁宗下令杀了。
宋朝的俘虏政策,比起其他朝代,规矩更细,优待是一大特点,但说到底还是为了巩固赵家的统治。所以对外国俘虏,鼓励抓、优待;对国内叛乱的,严打头领、宽待普通百姓,算盘打得精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