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抑武-宋朝-民间真的有那么多武侠好汉吗 (宋朝崇文抑武又叫什么?)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宋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知道,名著,水浒传,中有108条好汉,除了林冲、董平、花荣、秦明、呼延灼等人算是军方出身之外,大部分好汉都出自民间...
说起宋朝,很多人会想到《水浒传》里的108个好汉,林冲的枪、武松的刀、李逵的神力,听着就带劲。不过问题来了,宋朝不是一直说“崇文抑武”吗?民间咋冒出这么多大侠?这事儿靠谱吗?
其实啊,这事儿还真靠谱!不光《水浒传》,金庸、古龙写武侠也爱挑宋朝当背景,为啥?因为宋朝有个特别的玩意儿——弓箭社。
“弓箭社”这名字,听着像今天的射击俱乐部?其实不止,这地方啥都有,刀枪棍棒、斧钺钩叉,连铠甲盾牌、火筒火炮(管制品除外)都练。演武项目可多了:使拳、舞刀、舞剑、射弓、相扑、使棒……妥妥的实战格斗训练营。
那弓箭社咋来的呢?得从唐末五代说起。那会儿天下乱成一锅粥,各路豪杰抢地盘,异族武装也来掺和,兵痞土匪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真是“亡百姓苦”的真实写照。那时候民间为了自保,就搞起了弓箭社,每家出个男丁。这些人平时种地、砍柴,腰里别着剑,背着弓,随时准备抄家伙干仗,跟“寇至”似的,看着是老百姓,其实个个都能打。
宋朝刚建立那会儿,因为赵家自己就是武将夺的权,所以对民间武装特别警惕,弓箭社一开始是非法的,抓到要处罚的。可现实是,北边有契丹这个大块头,没长城挡着,契丹骑兵动不动就南下抢一把,开心得很,宋朝的正规军又反应不过来。老百姓为了活命,边境的弓箭社只能偷偷摸摸搞起来,你当权者的禁令?现实面前根本不管用。
澶渊之盟后,宋辽表面和平,两边还裁军。可边境治安咋办?总不能真让土匪流寇撒野吧?这时候,还得靠弓箭社!后来西夏又起来了,弓箭社更关键了。韩琦、庞籍在西北当官,正规军不够用,咋办?靠弓箭社!当时定州、保州(今河北正定、保定)一带,就有五百八十八个弓箭社,六百五十一伙,总共三万多人。这时候,早先的禁令成了一纸空文,弓箭社成了政府默认的武装。
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在定州当官,直接上书说“得把弓箭社重新整起来!”这下,弓箭社从偷偷摸摸变成了官方半认可的武装组织。朝廷甚至给河北那边的老百姓免了租税,让他们安心种地、专心练兵!
那这些农民武装战斗力咋样?告诉你,比正规军还猛!单兵能力杠杠的。比如南宋初年钟相、杨幺起义,就是老百姓自己武装起来的。别看没正经练过,打仗不含糊。他们造了几丈高的车船,船上的人拿着雁翎长刀,闪闪发光。战船有车船、浆船,还有海鳅头;武器有弩子、鱼叉、木老鸭,弩子鱼叉这些,短兵器根本近不了身。跟官军干了好几场,官军都没讨到好。后来还是岳飞来了才给平了。

弓箭社还出猛人,比如有个叫王德的,外号“王夜叉”,当兵前就在弓箭社练武。后来归了姚古,金军打过来,姚古派他去侦察,这家伙直接砍了个金军头目回来,还带着16个骑兵冲进隆德府,把太守给活捉了!还有魏胜,也是弓箭社出来的,以前跟着韩世忠。完颜亮打宋朝的时候,他带三百人连夜过淮河,占了涟水城,又领着五百人智取海州,真是个狠人!其实岳飞、韩世忠,也算是弓箭社出身呢。
别看是乡兵,弓箭社组织得可好了,职责分工明明白白。社长是大家选的,得有钱有武艺;理事管日常事务,组织训练;教头教武艺,比如岳飞的师父周同,就是教头。有专门射箭的,还有巡逻查探情报的,叫“急脚子”。
他们脚下的山、地、老坟都在这儿,打仗是自愿的,所以特别能拼。各村还有攻守同盟,一敲锣,十里八村的青壮年都能抄家伙过来。岳飞在太行山抗金时,看到河北、河东的老百姓自己组织起来,靠山的扎山寨,靠水的结水寨,跟金军打得热火朝天。

靖康之难后,靠着弓箭社培养出来的底子,黄淮之间啸聚了上百万义军。可惜啊,宋朝朝廷就没把这股力量用好,反而像防贼似的防着,甚至背后捅刀子。两宋那会儿,朝廷靠不住,老百姓只能自己拿刀枪保护自己。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也敢站出来,慷慨赴死。
千年过去,想想当年的弓箭社,好像能看到九州尚武、天下布武的景象,那是华夏挺直的脊梁。要是那时候朝廷能用好这些军民,横扫天下、重现汉唐不是梦!可惜啊,百万热血儿郎,壮志难酬。他们在宗泽、岳飞的悲叹中慢慢消散,更被宋朝王室的背叛伤透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