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什么出身-他为何能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朝廷中显赫一时 (狄青是什么出身)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狄青是什么出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嘉祐二年,1057年,,北宋名将,狄青出身...
狄青,字汉臣,北宋名将,生于1008年,死在1057年。他出身卒伍,从底层士兵一路干到枢密使,成了北宋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可北宋那会儿,军官大多是官宦子弟,狄青一个禁军底层出身的人,怎么能在重文轻武的朝廷里混得风生水起呢?
大文豪苏东坡(苏轼)写过这么一句:“狄武襄公者,本农家子。”也就是说狄青是平民出身,苏东坡跟他同时代,还是听狄青儿子说的,应该错不了。
狄青脸上还有“面涅”,说白了就是在脸上刺字,用墨涂上,古代叫墨刑。北宋为了防士兵逃跑,给士兵脸上刺字,叫“面涅”。平民出身的士兵才有,所以脸上带面涅,基本就等于出身低微的铁证了。狄青顶着这出身,最后能爬到庙堂之上,本事可见一斑。
早期军伍经历
狄青20岁那年从军,进了“拱圣营”,算是皇家仪仗队,但其实是禁军里最底层的。史料说拱圣营缺人,就从下级厢军里挑,可见地位不高。后来他因为武艺好,进了“骑御马直”,再进皇帝近卫军,叫“散直”,在禁军里磨了十年才到这个位置。
《宋史》里提过他“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骑御马直是从拱圣军里挑的,散直又是从骑御马直里选的,这进阶顺序很明显。狄青能一步步升上来,武艺肯定差不了。而且他是皇帝近卫军,相貌应该也过得去,史书说“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雍路不得行”,长得太打眼,这十年军旅生涯,为他以后发光发热打了底。
宝元年间,西夏元昊反了,朝廷从班直里选人上前线,狄青脱颖而出。虽然是皇帝近卫军出身,到了前线也得从低级军官干起,当了个延州指使,相当于营长。边境巡检司的部队算精锐,管着几百人,这位置虽然不高,但能施展拳脚。
西夏老来骚扰,保安军巡检刘怀忠被西夏人杀了,狄青带着兵在西南边上的狄青寨驻扎。上司命令他去支援,他临阵披发戴铜面具,来回冲杀,西夏人一看这架势,直接被吓退了。这一仗狄青功劳最大,超了四级升了官。西夏人不知道他名字,只知道他是延州指使,管他叫“狄天使”。
后来西夏又打延州,金明寨丢了,安远寨也危险。史书说狄青“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硬是打退了敌人。三川口之战宋军大败,范雍守延州,元昊围了七天没攻下来,天降大雪才撤。经范仲淹、韩琦接管防务后,狄青被经略判官尹洙看中,推荐给了他俩。
范仲淹挺赏识他,还送他《左氏春秋》,说“当将军不知道古今,就是个莽夫”。狄青真就埋头苦读,把秦汉以来的兵法都啃透了,这下名声更响了。他跟着范仲淹打卢子平,很快就破了,职务也慢慢升上去。
好水川之战宋军又败,庞籍接手鄜延路,让狄青当副将,破了西夏的金汤城,围了宥州,西夏人吓得够呛。后来宋军在定川寨又吃了大败仗,狄青却因为战功升到了泾原路主管,仁宗还想召见他,他忙着打仗,仁宗就让人画了他的像送进宫。宋夏议和后,边境消停了二十多年。
北宋“守内虚外”,主要兵力防着辽和西夏,南方就弱了。交趾老来骚扰,后来侬智高反了,一路打下了九个州,北宋南方军队根本顶不住。狄青这时候站出来了,上表请战:“我从行伍出身,不靠打仗怎么报国?给我几百骑兵,加上禁军,我就能把贼首抓来见皇上!”
狄青带着兵一路平叛,二十二天收复失地,侬智高逃回邕州,夜里烧城跑了,后来在大理被杀了。平了侬智高,狄青回京,直接被提拔成枢密使,成了北宋武将里的头号人物。在重文轻武的北宋,他能走到这一步,全靠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本事。
武职第一人
狄青本来因为西夏战功就当上了枢密副使,平了侬智高,直接升到枢密使,成了武将里最高的官。在北宋那个“文人压武将”的环境里,狄青能混到这个位置,简直是奇迹。他出身低微,却靠本事和战功硬生生打出了天地,成了北宋最耀眼的名将。
狄青的故事,说到底就是一个底层士兵靠军功逆袭的传奇。他从禁军底层摸爬滚打,打西夏,平侬智高,一步步爬到武将顶峰,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活成了别人眼里的“人样子”。他脸上的面涅,刻着出身;手里的刀枪,拼出了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