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杀士大夫的宋朝-对贬谪官员的处罚手段主要有哪些 (不杀士大夫的时代)
大家好,说起宋朝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虽然宋朝以,不杀士大夫,、,待士大夫有礼,著称于世,但是官员凡有过失、渎职、贪污、不法、违制等罪状,最多受到贬谪,其贬谪方式多样,有的因罪状比较轻或者君王比...
说起宋朝,大家肯定都听过。宋朝以“不杀士大夫”出名,对文人挺客气,但官员要是犯了错、渎职、贪污,或者违了制,最重的处罚就是贬谪。贬谪也有轻有重,有的只是意思意思挪个位置,有的就是重罚,甚至严罚。
宋朝贬谪官员的手段,主要有编管、羁管、安置、居住这几类。其中能拿到点俸禄的,只有安置和居住。编管、羁管的大多是直接除名停职,一分钱俸禄都没有。安置的待遇稍微好点,官员被安置后,多数会授个节度团练副使、长史、司马之类的散官,好歹能保留点封赐和部分俸禄。
要是贬得轻的官员,俸禄虽然比以前少,好歹还有点进项,不至于饿肚子。但要是被重罚甚至严罚的,那就彻底没俸禄了,有的甚至得去讨饭。所以说,在宋朝被贬谪其实挺惨的,不过比起其他朝代动不动就砍头、流放,还是好点。
贬谪官的俸禄
苏轼当年被贬黄州,当的是检校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这检校官啊,其实就是能多领点官酒,多拿点退酒袋的钱,没啥实权。不管这些安置的散官有没有正经俸禄,朝廷总归会给点钱,虽然少得可怜,就像王禹偊说的“有俸是嗟来”,但好歹能凑合活命。
1、亲友资助
黄庭坚被贬黔州时,日子过得特别紧巴,多亏朋友接济。他在给王补之的信里写:“谪官寒冷,人皆掉臂而不顾,乃蒙遣使赐书存问,勤勤悃悃,恩义千万,感激无以为喻。俸馀为赐,甚惠厚,颇助衣食之源,但愧拙于谋生,一失官财,以口腹累人,愧不可言。”意思就是,被贬后冷得要命,别人都躲着走,就你还给我写信送钱,帮了大忙,就是怪我没本事,丢了官还得靠你养活,真不好意思。
2、 经营买卖
被贬之后,朝廷那点微薄俸禄根本养不活一家老小,靠朋友接济也不是长久之计,没办法,只能自己动手挣点钱。
苏轼在黄州时,日子苦得不行,朋友马正卿帮他向官府要了块几十亩的荒地,他就自己开垦种地。收成够一家人吃,还能卖点钱,稍微缓解点压力。这块地在州城旧营地的东边,他就管自己叫“东坡居士”,这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贬谪官的日常生活
官员被贬后,收入大不如前,日子质量也跟着直线下降,最明显的就是吃和住。没被贬前,宋朝官员俸禄高,生活好得很,有的甚至挺奢侈。被贬后,生活水平暴跌,有的连普通老百姓都比不上。
1、饮食
宋朝官员待遇好,生活质量普遍高,被贬后俸禄少了,地位降了,日子自然差远了,有的连饭都吃不饱。饮食变化最能看出他们贫富的转变。
苏轼可是出了名的吃货,不仅好吃还善吃,写了不少关于吃的文章,《二红饭》《猪肉颂》《东坡羹赋》《菜羹赋》都是他的大作,最后还整出了“东坡肉”的做法,简直是美食博主鼻祖。
2、住所
官员没被贬前,住的不用愁,可一旦被贬,住房就成了大问题。宋朝规定,贬官没有官廨,也不提供住房,只能自己想办法。
苏轼没被贬时,给朋友杨济甫的信里说:“见在西岗赁一宅子居住,恐要知悉。”就是租了套房,想让你知道。元丰三年(1080年)他被贬黄州,一家二十多口挤在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又闷又湿,特别挤。他写《迁居临皋亭》说:“剑米有危炊,针毡无安座。”做饭都得小心翼翼,连坐的地方都没有。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又被贬惠州,这次没带全家,只带小儿子苏过和小妾王朝云。刚到惠州住合江楼,后来搬嘉祐寺,最后在归善县白鹤峰买地自己盖房。绍圣四年(1097年)贬儋州,朋友张中(当时是县官)让他住破官舍,还帮着修葺,结果被章惇派来的官员发现,张中丢了官,苏轼也被赶出来。
从苏轼的居住就能看出来,被贬官员要么借住寺庙,要么自己买地盖房,要么靠朋友帮忙解决住房问题,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遭遇,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