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到底有多喜欢羊肉-宋朝皇宫里为什么喜欢使用羊肉呢 (他们到底有多可爱)
宋朝皇宫有多喜欢吃羊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最近迷上了古装电视剧,清平乐,——但实话实说,我是把它当做美食剧看的,蜜饯果子、荔枝白腰子、菜羹意葫...
宋朝皇宫到底有多爱吃羊肉?这事儿我最近研究了一下,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最近迷上了古装剧《清平乐》——不过说实话,我完全是冲着美食去的!蜜饯果子、荔枝白腰子、菜羹意葫芦、库鱼、烧饼、鱼蓉粟米羹……每道菜都让人边看边流哈喇子。

我横竖睡不着,半夜盯着屏幕细看,又发现两个字——“羊肉”!没错,宋朝皇宫最爱的,就是羊肉。
《清平乐》第一集,宋仁宗赵祯回宫,宫里给他准备了晚膳——炙羊肉。炙羊肉就是烤羊肉,外焦里嫩,鲜而不膻,下酒绝了。不过羊肉得趁热吃,凉了就有一股膻味。宫里的御厨们就特别贴心,用文火把炙羊肉温着,随时能吃上热乎的。
宋仁宗这人挺节俭,没啥特别爱好,吃的方面也不挑,为数不多的喜欢,可能就是羊肉了。
有一次,宋仁宗加班到深夜,又累又饿,突然馋羊肉汤了。按理说,皇帝想吃啥,御厨分分钟就能做好送上来。可他怕浪费,硬是饿着肚子没吭声。
当然,跟宋神宗比起来,宋仁宗这爱好“弱爆”了。
清朝有个叫徐松的地理学家,编了本《宋会要辑稿》,里面写着,宋神宗那会儿,皇宫每年要吃掉444463斤羊肉。平均下来,每天得吃1217斤,差不多十多只羊。要是宋神宗对羊肉没这瘾,哪能有这么大的消耗量啊?
问题来了,皇宫天天吃羊肉,那空气里不得飘着一股羊膻味?皇帝和大臣们开会,一开口是不是就请大伙儿“闻香”?
当然不会!宋朝那会儿,辣椒这种“去膻神器”还没来中国呢,但御厨们早就琢磨出对付羊膻味的高招了——茱萸、花辣、姜、芥辣、扶留,这些辛辣调料用得贼溜。而且烹制羊肉的方法多得很,炖、熘、爆、煸、蒸、煮、炙……总有一款能把膻味压下去,让羊肉香得人直流口水。
那宋朝皇宫为啥偏偏爱羊肉呢?
古代家里养的,主要是牛、羊、猪。牛是耕地的好帮手,不能随便杀;猪呢,在当时觉得低贱,上不了台面。这么一对比,羊肉就成了皇宫的首选。《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还写着:“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意思就是,吃羊肉不搞特殊,还能给老百姓省钱,这可是祖宗传下来的家法。
皇宫这么爱吃,民间当然也跟着学。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开封街市上到处都是羊肉美食:炖羊、软羊、羊肚、羊腰、羊杂碎、生软羊面……十几种呢!这话说得没错,羊的全身都是宝啊。
不过这么多人抢着吃,羊肉价格蹭蹭涨。南宋绍兴年间,江苏苏州的羊肉卖到900钱一斤,差不多够一个县令一天的工资了!
穷人吃不起羊肉,那就退而求其次,吃猪肉吧?可宋朝的猪都没骟过,膻臊味特别重,大家又不会做,吃起来直皱眉。后来,美食家苏东坡站出来了,改良了猪肉的做法,做出来的肥而不腻,软而不烂,香得不行——这就是咱们现在还吃的“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