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前是没有铁锅的-之前的古人又是怎么做饭的 (宋朝之前是没有棉被的)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人做饭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近年来穿越题材的小说或影视剧非常火,大家无聊的时候,是否也幻想过穿越回古代体验一下古人的生活,顺便来一段荡气回肠的恋情?但穿越只是看...
最近穿越剧不是特火嘛,大家没事的时候,是不是也老琢磨,要真穿越回古代,体验一把古人生活,顺便来段轰轰烈烈的恋爱?
但穿越这事儿吧,看着美,真穿过去,估计就得天天喊苦了。要是不小心穿到秦、汉、唐的普通人家,没手机、没王者荣耀、没阿迪达斯球鞋,甚至连炒菜的铁锅都没有。
没错,现在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铁锅,其实宋朝才开始普及到家家户户。那问题就来了,宋朝之前,老百姓都是咋做饭的呢?

其实不用替古人操心,咱老祖宗精着呢,这点小问题,早就有招儿了。
先说清楚,虽然宋朝铁锅才普及,但铁锅这东西出现得可早。专家们从出土文物里发现,西周末年,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炼铁,用到生产生活里了。
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慢慢顶替了铜工具,炼铁技术也越来越牛,铁器七国遍地都是,主要是兵器、农具、小工具啥的,比如锛、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这些,还传到了北边的匈奴和南边的百越。
这么着,慢慢做出点铁锅也不奇怪。不过估计也就上层社会有,属于奢侈品,普通老百姓家估计见都见不着。
到了宋朝,炼铁技术又进步了,产铁量大增,一年最高能到800万斤,虽然跟现在没法比,但在当时已经算很牛了。
铁够用了,除了做武器铠甲、钱币佛像,剩下的就能做锅了。铁锅这才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华料理也因此跟着大发展。
铁锅之前,古人做饭的炊具可多了,把咱祖宗的食谱撑得可丰富了。
新石器时候,原始人知道用火弄熟食物,但还没发明复杂工具,一般就是挖个坑搭个架子,把食物串上烤,这算是最早的烧烤了,也是人类从生食变熟食的一大步。
最早的锅叫“鬲”,陶土做的,跟鼎差不多时候出现,大概新石器晚期。样子跟小鼎似的,口往外撇,底圆,有三只脚,能煮水做饭。
鬲到了先秦,就变成了“釜”,就是项羽“破釜沉舟”里的那个釜,把锅砸了,就没法做饭了。
釜跟鬲有点不一样,没三只脚了,就圆底,能直接放灶台上,热得更快。口也往外撇改成往里收,能保温点。以前像鼎,现在像罐子,只能煮、炖、蒸,没法炒。
当然,那时候也没“炒菜”这说法,现在咱们觉得最简单的炒菜,当时还没有。
不过要说炒菜,其实最早不是宋朝,而是魏晋南北朝。那时候的《齐民要术》里详细记了两道炒菜,一道炒鸡蛋,一道炒鸭子。
大家可能好奇,没铁锅咋炒?其实贵族们早就能吃上油煎油炒的菜了,但宋朝之前,还没“炒菜”这个明确概念。
老百姓更习惯煮,连汤带水,菜饭一起煮,香喷喷的。要是有条件扔几块肉进去,那更是美滋滋。
要是光放菜不放米饭,加水煮熟,最后勾芡,就叫“烩”。
还有一种叫“脍”,就是把鱼、肉切成薄片,放佐料生吃。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里的脍就是这玩意儿,生鱼片或者生肉片。没错,中国吃生鱼片的历史老长了。
还有一种常见炊具“甑”,瓦做的,古人用来蒸饭。底下有好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跟现在的蒸锅差不多。现在南方很多地方,还有竹子或木头做的甑子,蒸出来的米饭粒粒分明,晶莹可口,还带着竹香木香。
商周时候,冶铜业发展了,青铜炊具也慢慢出来了,炖煮更方便。人们发现,把某些植物的根或叶跟食物一起煮,味道不一样,煮饭时就故意加这些,这就是最早的调味品。
比煮更香的是“炙”,可不是原始烧烤。“炙”这个字,就是肉放火上烤,加点调料,跟现在烤肉差不多。
这么看来,没铁锅的时候,古人做饭的办法也贼多,能用瓦器、陶器、石器、青铜器,能蒸、煮、炖,还能直接放火上烤,再不行,还能生吃,比如美味的生鱼片。
铁锅来了之后,“炒菜”才算正式加入中华料理大家庭,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全民都开始琢磨吃,吃货大国的本能被彻底开发,连大文豪苏轼都忍不住动手,整出了“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