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为何说蔡襄是顶替蔡京的
宋代才行书法家除了蔡襄还有蔡京,甚至有人认为宋四家的蔡襄是顶替蔡京的,不谈政绩人品单说书法,蔡襄蔡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蔡襄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
宋代书法家里,除了蔡襄,还有个蔡京,甚至有人琢磨,宋四家里的蔡襄,可能是顶了蔡京的位置。咱先不提政绩人品,就单说书法,这俩人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味道。

蔡襄嘛,正楷、行书、草书都拿手。他的字啊,看着就浑厚端庄,又带着点淳淡婉美,自成一派。翻他的书法,感觉像有阵春风吹过来,又妍丽又温雅。他活着的时候,就特别受推崇,头号粉丝得数苏轼和欧阳修了。
蔡襄的字,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当宝贝。因为他自己挺珍惜,不随便给人写,所以传世的不多。另外能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已经变了,大家都爱写诗文尺牍,书碑这种事,觉得是下人的活儿,士大夫看不上,连皇帝的命令都不好使了。这跟唐代以前可不一样。他算不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但总体来说,他的书法还是守着晋唐的法度,创新上差了点意思。不过呢,他是宋代书法发展中绕不开的人物,用自己完整的书法成就,在晋唐法度和宋人的意趣之间,搭了座技巧的桥。
传世的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还有《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这些,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鼓山灵源洞的楷书“忘归石”“国师岩”也算珍品。
蔡京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黄、米”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至于“蔡”,有人觉得原本是蔡京,后来因为他人品太差,才换成蔡襄。
蔡京书法也厉害,一开始跟着弟弟蔡卞学蔡襄的字,中了进士当钱塘县尉的时候,因为神宗喜欢徐浩的字,当时士大夫都跟着学,蔡京也和被贬在钱塘的苏轼一起学徐浩。后来又学沈传师、欧阳询,再改学“二王”,博采众长,自成一派。他的字啊,笔法姿媚,字势豪健,写得又痛快又沉着,风格独特,当时全国都推崇。
蔡京的书法,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挺符合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所以当时就很有名,朝野上下学他字的人多了去了。元朝陶家仪《书史会要》里引当时人的评价说:“他的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出规矩,正书像戴着宝剑的大人,在庙堂上议事;行书像贵族公子,意气风发,光彩照人;大字古今无双,很少能比的。”这评价够说明他当时的地位了。
当时人说他的书法,常用“冠绝一时”“没人比得上”这种词,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承认自己不如蔡京。据说有次蔡京和米芾聊天,蔡京问:“现在谁的字最好?”米芾说:“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数你和弟弟蔡卞了。”蔡京又问:“那其次呢?”米芾说:“那当然是我。”存世的字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这些。不过评论家王进玉说过,纵观历史,不管是宋代的蔡京,还是明代的严嵩,虽然地位高、书法文学都挺好,但都被历史和人民唾弃,作品终究没能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