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诗社是法国的文学团体-由哪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 (七星诗社是法国的吗)
七星诗社,LaPléiade,是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是由七位人文主义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他们中以龙沙,P.deRonsard,1524—1585年,和杜贝莱,J.duBellay,1522...
七星诗社啊,16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文学团体,就七个人,都是搞人文主义的。里面最出名的得数龙沙(1524-1585)和杜贝莱(1522-1560)。他们啥诗都写,爱情诗、圣诗、科学诗、宫廷诗,甚至史诗、喜剧、悲剧都搞过,翻译也没落下。他们写的诗当时声望挺高,不过他们最牛的地方,可不是写了多少诗,而是对法语改革的主张。
七星诗社这名字,是1556年前后才有的。龙沙算是这个诗社的主心骨,围着他转的有杜贝莱、巴伊夫、德·蒂亚尔、佩勒蒂耶、若代尔这些人。后来有人走,又补了贝洛、多拉进来。他们这群人,主要就是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学,然后拿这些当参考,想把法国诗歌也变变样。
1549年,杜倍雷写了篇有名的宣言,叫《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这基本就是诗社的主张了。其实是大家一起商量好,让他执笔写的。
他们觉得法语这玩意儿,完全可以跟希腊语、拉丁语比一比,完全能用法语写出好作品,就是得让法语更丰富点;提倡学希腊拉丁作家,写诗的时候至少得学学他们,但光翻译人家的作品可不行;当时法国那些流行的诗歌体裁,他们觉得没啥保留的,得换成古希腊罗马的格律;写诗的人啊,不光得会技巧,还得有点老天爷赏饭吃的灵感。七星诗社嘛,就是文艺复兴那会儿人文主义搞出来的文学革新运动,在当时法国还是挺有意义的。
成员有彼埃尔·德·龙沙、卓阿金·杜贝莱、雷米·贝洛、安东纳·德·巴依夫、朋都士·德·缔亚尔、爱缔安·若岱尔这些人,还有他们老师希腊语学者若望·多拉,一共七个。这些人大多是上层社会出来的,龙沙和贝雷是头儿。
中世纪那会儿,法国封建割裂得厉害,教会又把着教育,法语发展得慢吞吞的,跟希腊语、拉丁语比,就显得又土又不够用,连同时从拉丁语变来的意大利语都比不上。当时有人觉得法语比不上希腊拉丁语丰富,主张用拉丁语或者意大利语写;有人觉得把古希腊罗马名著翻成法文就没啥可干的了;还有人特别烦法语里冒出来的新词。但有些明白人觉得,法语得丰富起来,民族文化也得发展,杜贝莱写那篇《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1549年),就是这么个情况,七星诗社也是这么来的。
1549年,杜贝莱写了《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这算是七星诗社的“开山大计”,也是法国第一部关于语言的宣言。后来杜贝莱在《橄榄集》的序言里,还有龙沙在《诗艺概论》和《法兰西亚德》的序言里,又把这些主张掰扯得更清楚了。
从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1549)当宣言开始,后来龙沙又写了不少文章和书,把他们的理论讲得更明白了。他们主张用法语搞创作,写出能跟古代诗歌比美的作品,给法语长脸;还主张从希腊语、拉丁语里借词,造新词,把法语词汇库搞丰富;再就是好好培养,让法语统一起来,发展起来。
杜贝莱在宣言里说:“以后的诗人啊,大胆点,也别太莽撞,造点新词……别管别人瞎叨叨。”他还怼那些觉得“不用希腊语、拉丁语就写不出好作品”的人,说只要从这两种语言里借点法语没有的词,法语“很快就能跟世界上那些有名的语言平起平坐”。杜贝莱还强调,用民族语言“完全能写出我们最满意、最美的作品”。这宣言当时影响挺大,虽然很多人不同意,吵得不可开交,但谁也不能说他们提的建议没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