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画家吴道子-历代国画代表人物简介 (唐代画家吴道子)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咱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用毛笔蘸水、墨、彩在绢或纸上画。工具嘛,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少不了,题材分人物、山水、花鸟,技法有具象和写意。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国画里的顶流人物——画圣吴道子。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河南禹州人。生年大概在公元680年,卒于公元758年前后。小时候家里穷,但画画天赋很高,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了。

当过山东滋阳县尉,但没多久就辞了。后来在洛阳混,主要画壁画。开元年间因为画得好被召进宫,当过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还跟张旭、贺知章学过书法,看公孙大娘舞剑悟出了用笔的道道。他啥都画: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最拿手的是佛道和人物,尤其擅长画壁画。
画作风格
吴道子画山水也有一套,他主画的《金桥图》绝了。自己一个人画《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的时候,画技又有新突破。
唐朝那会儿佛教道教特别火,宗教画也跟着发展,所以吴道子的佛画成就特别高。他在东都洛阳、长安的寺庙道观画了四十多间壁画(也有说四百多间的),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比如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的文殊普贤、西面的降魔盘龙,景云寺的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三门两神,都画得“妙绝当时”。
他画门里的神,圆光一笔画完,每天有几百人排队看。下笔的时候,围观的人堵得水泄不通,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大喊大叫,惊动整个坊市,都说他是神仙。他画的人物,“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形象鲜明,特别逼真。而且他画人体比例,那叫一个准。
吴道子画的《地狱变相》是代表作。有书记载,他在景云寺画这幅画时,跟现在寺庙里画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刀山火海、牛头阿房这些恐怖形象,但画面阴惨得让人看一眼就汗毛倒竖,不寒而栗。既然没有那些直观的恐怖画面,那肯定有更打动人心的力量。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道子画完这幅地狱变相后,城里人都来看,吓得赶紧积德行善,连卖肉的都不好意思卖肉了,这艺术效果,绝了!
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跟风吹起来似的,后人管这叫“吴带当风”,敦煌的唐宋壁画里就有类似风格。他的线描和晕染技法也很厉害,学者们说敦煌壁画里的兰叶描就是跟他一脉相承的。兰叶描描出来的线条,外柔内刚,粗的有力,细的柔美。画史上评价他的壁画“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道子之画如塑然”,还有人赞叹“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敦煌壁画里这样的形象多了去了。
后世影响
吴道子画得这么牛,关键他会创新。他能从复杂的形态里提炼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简化成“线”,再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形成线条的规律,比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全靠线条画出性格。每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还充满韵律美,这是集大成又有创造性的线。
他的画风被唐代、宋元以来的画家争相模仿借鉴。宋朝李公麟的“白描”,就是从他“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发展来的,白描成了绘画的新体例。
就算他真迹都没了,现在画坛还是没人不认识他,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统治民间画坛一千多年的画派——民间传统画派。唐朝以后的壁画,比如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都有他的影子,敦煌壁画里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