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为何要连年派兵入侵法国呢 (亨利八世为何娶多位王后)
亨利八世即位之初的英国议会,上院由几十名贵族、主教及修道院长组成,由于其成员的任命召集之权在于国王,所以较易为王权控制,下院成员,一部分由全国各郡中土地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乡绅选举,原则上每郡两名,一...
亨利八世刚上台那会儿的英国议会,上院呢,大概就是几十个贵族、主教、修道院长凑起来的,这些人能不能来、什么时候来,全看国王心情,所以挺容易被国王捏在手里的。下院人多点,一部分是全国各郡里土地年收入能挣到40先令以上的乡绅选出来的,原则上每郡俩;另一部分是国王给了特许状的城镇,按各自的老规矩派人来,加起来得有三百多号人。他们里面大部分是小贵族、乡绅、做买卖的和当律师,说白了,主要就是替乡绅和资产阶级说话的,要是感兴趣,跟着小编接着往下瞅。
亨利八世当时挺看重一个叫托马斯·沃尔西的教士,这人出身商人。从1515年开始,沃尔西身兼了好几个要职:大 chancellor、约克大主教、枢机主教,还当教皇代表,里里外外的大事基本都他说了算。

后来亨利八世也开始用那些想搞改革的,他发现了另一个厉害角色——商人、律师出身的托马斯·克伦威尔。从1532年到1540年,这哥们儿兼任了王室财务官、国库大臣、国务秘书、掌玺大臣、教会首领代表一堆要职,差不多把行政、司法、财政、外交、宗教的大权都攥手里了。
从1522年起,亨利八世连年派兵打法国,还掏钱给查理五世让他支援。这一通折腾,国库的钱差不多花光了,亨利八世没办法,只能召集议会让大家交税,还硬要捐钱。这可戳了乡绅和资产阶级的肺管子,全国上下都炸锅了,亨利八世也只能作罢。
那时候英国不光外交碰壁,内政也是一团糟。托马斯·沃尔西根本不管乡绅和资产阶级想啥,好多该解决的内政事儿全被晾一边了。后来宗教改革思想传到英国,老百姓对天主教会的火气越来越大,乡绅和资产阶级里头也冒出一堆思想更激进、非要改革的人,他们喊着要干掉天主教会,把罗马教廷的鼻子插进来这事儿给堵死。正好这时候,亨利八世的离婚问题成了点燃英国改革运动的火星子。
随着内政、外交、财政、司法、军事、宗教事儿越来越多,原来的宫廷和贵族谘议院这些老机构根本不够用了。克伦威尔这些改革派就开始搞政府改革,让大法官、财政大臣、枢密院长、掌玺大臣、国务秘书、警务大臣、会计官、御前大臣这十几个专职大臣凑了个枢密院,成了中央政府的核心。亨利八世呢,作为国王,能随便任免这些枢密大臣,名义上他还主持枢密院会议。
议会还通过法案定了规矩,让各个财政法院分别管钱进钱出,国王的宫廷呢,就变成了专门管国王自己家事的部门。司法制度也改了,星室法院、请求法院这些特权法院成了政府推行政策、镇压人的好帮手,补上了老的那些通常法院磨磨唧唧、效率低下的坑。这么一改,中央集权搞得贼强,亨利八世手里的权力,比以前的国王都大得多,简直是专制到家了。
亨利八世晚年,国内外政策基本没啥亮眼的地方。他想控制苏格兰,结果没成功,紧接着在1542年到1546年又跟法国打了一仗。靠大举征税、借钱来打仗,结果啥也没捞着,倒是把财政搞破产了,物价噌噌涨,钱也毛了。王室没收了修道院的那些地,大部分都卖给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