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汉朝皇帝-东汉的存在感为何那么底 (汉朝为什么没有统一中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实际上东汉不是总是被忽略,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被很多人知晓的总是西汉的皇帝,而东汉的皇帝似乎总是被大家忽略,这个问题实际上和不是因为东汉的皇帝...
东汉好像总被忽略?为啥大家说起汉朝皇帝,张口就是刘邦、刘彻,东汉那些皇帝好像总记不住名字似的。其实东汉皇帝也不全是窝囊废,能人也有几个,但存在感就是低,这是为啥呢?得从东汉存在的时间、皇帝干的活儿,还有这段历史读着有没有意思这几个方面说说。
无奈的朝代
就“东汉”俩字,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啥?”但要是提《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突然就懂了——汉献帝不就是东汉最后那个皇帝嘛!这其实就是东汉皇帝的尴尬,夹在西汉和三国这两个“顶流”时代中间。哪个封建王朝挤在这俩中间,都得被抢光风头啊。

西汉那会儿,流氓出身的刘邦靠萧何、张良、韩信打下天下;汉武帝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这些名将跟着他;吕后更狠,专权跨了三代皇帝,比武则天还霸气。再看三国,关二爷、诸葛亮、装疯的司马懿、典韦、周瑜……随便拎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现在还有人调侃说三国时代把中国元气都耗光了!
反观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在王莽搞得民不聊生时,联合贵族起来的,后来基本没出过啥惊才绝艳的大人物。汉宣帝、汉明帝、汉章帝也算励精图治,挺开明,但跟刘邦、刘彻比,还是差了点意思;跟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三分天下的人物比,更显得黯淡。

东汉皇帝的悲哀
汉宣帝刘询,庙号跟汉高帝、汉文帝、汉武帝一样,在位时也挺拼。他小时候在长安混过,懂民间疾苦,上台清了霍光势力,重用贤臣,搞出“麒麟阁十一功臣”,还平了西羌,设西域都护,把西域正式划进大汉版图,史称“孝宣之治”,在位26年,疆域大到2560万平方公里,前头皇帝都没这么大。可为啥他还是没汉武帝有名?
可能就是汉武帝是第一个把匈奴打趴下的,汉宣帝是在汉武帝的基础上继续扩土,功绩不差,但“开创性”这事儿,汉武帝确实占优了。还有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也挺开明,挡住匈奴,让班超出使西域,还把佛教引进中国,但说到底,也是守着家业往前走,没干出啥“惊天动地”的新事儿。这就是为啥很多守江山的皇帝,存在感总比不上打江山的——开创性有,但画面感不够强啊。
混乱的政局
东汉皇帝还特爱短命,汉殇帝刘隆在位才八个月就没了,搞得大家一提东汉就觉得“乱糟糟”,皇帝都是“窝囊废”错觉。谁不喜欢政局稳当的朝代呢?

而且前面说的,大家爱读汉武帝,很多时候是因为霍去病“封狼居胥”那种孤军深入、痛击匈奴的场面,读着带劲!汉宣帝虽然扩了疆土,但将领名气不大,故事性就弱了。像汉宣帝、汉明帝这些皇帝,不是没本事,是缺个被大家记住的舞台。要是汉宣帝有霍去病那样的少年英雄,说不定他就是下一个汉武帝;要是光武帝刘秀不被贵族扯后腿,大刀阔斧改革,东汉政局说不定不会总被权贵拿捏,辉煌能延续下去,东汉皇帝也不至于总当“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