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最看重的一位南宋大臣-贾似道真的是奸臣吗 (忽必烈的能力)
宋史,列贾似道于,奸臣传,,其内容不少来自野史小说,且出于反对者之口,遇事不问是非,均加贬抑,如鄂州之战,云似道私约称臣输币,又虚诳报捷,最是坏事,然考,元史·世祖纪,,仅云约和,并无称臣输币之语,况...
《宋史》把贾似道扔进《奸臣传》,里头不少事听着跟野史小说似的,还是反对者添油加醋写的,不管真假先贬一顿。就说鄂州之战吧,说他私下跟蒙古称臣送钱,还谎报战功,罪大恶极。可翻翻《元史·世祖纪》,只提了“约和”,压根没说称臣输币这事儿。更逗的是,元史里还写了忽必烈当着众人的面夸贾似道:“守城就一个贾制置,你们十万大军打不过,杀了几个月都拿不下来,是你们的错,能怪人家士人吗?”这么看,贾似道还真有两下子。
要说对秦桧前期,史学界还有人稍微说点好话,但对南宋后期当了理、度、恭三朝丞相的贾似道,基本就是全盘否定了。没错,他后来独揽大权、排挤异己、结党营私、生活奢靡,确实加速了南宋灭亡,说他是权相或奸臣也没冤枉他。但要是全面客观点看,这人也不是只有过,也有功——不说他前期守两淮、京湖时搞防御、筑城、屯田、办学校的本事,单说后来被骂得最惨的两件事:鄂州之战和推行公田法,也有值得说道的地方。
南宋理宗开庆二年(1259年)秋冬,宋蒙在鄂州打了一仗,这仗打得南宋差点没命。指挥蒙古军的是忽必烈,总管漠南军国大事;守鄂州的是南宋枢密使贾似道。蒙古把鄂州围了,俩人打了三个月,死伤遍地。

但后来蒙古因为家里有事,被迫在闰十一月上旬撤了围,南宋算是守住了鄂州。可后人不仅不认贾似道的功劳,反而说他在这次战争中跟蒙古签了“城下之盟”,还瞒着不报,才招来蒙古南侵、南宋灭亡,是有罪无功。事实上,当时的人其实挺认可贾似道的,比如诗人刘克庄说,蒙古大军压境时,朝野都慌得不行,贾似道“甩袖子就起身,赶路比谁都快,自己带头冲,顶着箭石往前闯”。“以衮衣黄钺之贵,俯同士卒甘苦卧起者数月。汔能全累卵之孤城,扫如山之铁骑,不世之功也。”
著名学者王柏也写诗夸他:“义概包宇宙,智略吞群英……肃肃荆楚净,汤汤江汉清。东西亘万里,齐民竞春耕。”连忽必烈都不得不承认贾似道厉害,说“我要是有个像贾似道这样的人用就好了”。虽然贾似道在鄂州确实跟蒙古谈过和,但没签正经和约,更没割地称臣。后来他扣留郝经,想掩盖求和的事,确实不对。但说实话,蒙古早想灭南宋了,有没有借口根本不重要——明人张以宁也说了,那些说“他扣留使臣是罪”的,都是找借口骂他的话。所以把议和说成他投降,还说是南宋灭亡的原因,太不公道了。
再说说公田法这事儿。南宋末年,官僚地主骂贾似道推行公田法最凶,有个官员高斯得说:“白抢老百姓的地,害了好几个郡,告示废纸一张,没人买。搞得大户破产,小民没活路,米价飞涨,饿死的到处都是。”后人跟着这么传,也把公田法当成他一大罪状。
可咱们看看公田法为啥推、想干啥、效果咋样,就知道这不是他的罪,反而是个政绩。南宋末年打仗多,军粮需求大。但钱毛了,物价涨,国家没钱买粮,军粮快没了。贾似道搞公田法,就是想解决军粮问题,同时少印点钱,稳住物价,救救快垮的朝廷。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也困难,推公田法既有必要,也有前例,贾似道还带头捐了一万亩浙西好地当公田。推行后,军粮短缺、钱毛的问题确实缓解了。但因为官场腐败,特别是这政策动了江南官僚地主的蛋糕,他们拼命反对破坏,搞得执行中毛病不少,老百姓也跟着遭殃。但得说公道话,这些毛病被故意夸大了,就算有错,也不全是他一个人的锅。

现在人否定公田法,不光受传统史书影响,还因为总觉得“反面人物做的事肯定对人民不好,不值得肯定”,这种想法也影响了对贾似道的评价。
说到底,人一辈子哪有只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也没有只做坏事不做好事的。《四库》馆臣说得对:“一代的臣子,好人坏人都有,不可能人人都忠,也不可能人人都奸;就算同一个人,也是得有失,不可能句句对,也不可能句句错。”评价历史人物,得实事求是,别凭感情用事,别人云亦云,别借古人骂现在,更别为了迎合需要乱褒贬。以前有句话叫“晚节不忠,不足为训”,用来要求人保持晚节还行,用来评价历史人物,说只要是坏人,优点功劳都得抹掉,肯定不对。有人给反面人物的好事说句公道话,就骂“给历史罪人翻案”,这恐怕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