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文学家邵雍的生平简介-邵雍的人物事迹 (北宋著名文学家晏殊被称为大晏,小晏是谁)
邵雍年少时期,也自认为才志出众,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邵雍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求学中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刻苦,为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力,他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夜里不睡觉的刻苦地学习了好几年,在苦读中...
年轻时候的邵雍,觉得自己挺有才,志气也高,一心想着要出去闯荡,捞个功名当当。他爱读书,几乎啥书都看,对自己要求贼严,刻苦得很。为了练意志力,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晚上熬夜硬撑着学了几年。苦读的时候他突然叹口气:“古人讲要跟古人为友,不光读他们的书,还得去他们走过的地方看看。我现在光读书了,还没到处跑过呢!”干脆,他跨过黄河、汾河,又趟过江淮、汉江,跑到西周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去考察。这一圈游历下来,见识长了不少。回来时他一拍大腿:“道啊,原来就在这儿!”打那以后,他再也没出远门了。
学易悟道
那时候李之才(字挺之)是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就去找他。李之才问他:“你听过啥叫物理、性命的学问吗?”邵雍一听,挺高兴:“啊,这个没听过,您快教教我!”就这么拜了师,学了《河图》《洛书》,还有伏羲的八卦六十四卦图。这些东西都是老古董了,邵雍琢磨里面的门道时,总像开了窍似的,一下子就悟透了。后来他懂的知识多到像汪洋大海,大部分都是自己悟出来的。

邵雍画像邵雍越学这些经典,德行越好,名声也传开了。脑子也越来越灵光,啥天地变化、阴阳消长、世道轮转,连小猫小狗、花草树木的习性,他都门儿清。当时的人都觉得他这人,啥事儿都看透了,不犯迷糊。他的学问不是抄前人的,也不是瞎碰巧的。他悟透了伏羲八卦里的先天奥妙,写了好多书,几十万言呢,但因为隐居着,知道的人不多。
乐居洛阳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从共城搬到洛阳。刚去的时候,房子破得草席当门,挡风都费劲。他上山砍柴,自己生火做饭伺候爹娘。日子紧巴巴的,可他整天乐呵呵的,旁人看了都觉得:“这人咋这么傻乐呢?”当时的宰相富弼、司马光,还有大诗人吕公著,他们退居洛阳,都挺敬重邵雍,常跟他一起玩,后来还凑钱给他买了带院子的小房子,就在天宫寺西边,天津桥南。
嘉祐七年(1062年),邵雍搬到了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他们买的园宅里。他自己在院子里种菜养花,过上了自给自足的日子,还给房子起了名叫“安乐窝”,自己就叫“安乐先生”。
邵雍白天常焚香坐着,下午三点到五点喝个三四杯酒,微醉就停,没喝高兴了就即兴作诗自个儿念。春秋农闲时候,他常出城转转,下雨刮风就不出门。出门坐个小车,让人拉着,随便走。士大夫家都熟悉他的车轮声,争着迎候,连小孩、老人、仆人衙役见了都高兴:“我家先生来啦!”从来没人直呼他名字。有时候他在人家住一晚,留封信就走。还有热心人,学着他的“安乐窝”盖了新房子,叫“行窝”,就等他去住。
德感世人
司马光把他当亲哥哥一样,他们俩的德行,乡里都仰慕。爹教育儿子,哥教训弟弟,常说:“你不好好学,让司马先生、邵先生知道了可咋整?”官员、读书人到洛阳,就算不去官府,也必定去邵雍那儿拜望。邵雍这人特实在,从来不显摆自己,跟谁聊天都敞开心扉,净说人家的好话,从不提别人缺点。有人问他问题,他耐心解答,从不硬塞道理。不管对谁,官大的官小的,都一样真诚。所以好人喜欢他,不好的人慢慢也被他感化了。那会儿洛阳人才多,忠厚风气传遍天下。
熙宁三年(1070年),宋神宗推广新法,官吏们被逼着干,有的干脆辞职不干了。邵雍在州县的学生朋友都带着信来找他,他说:“这时候正是贤德的人该出力的时候。新法是严了点,但咱们能对百姓宽一分,他们就受一分恩。辞官了,对百姓有啥好处呢?”
隐而不仕
宋仁宗嘉佑时,皇帝下诏找隐士,西京留守王拱辰推荐邵雍,让他当将作监主簿,后面又让他补颍州团练推官,他都死活不肯,最后实在推辞不掉,干脆装病不去。
病卒简葬
邵雍快不行的时候,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这些大伙儿都守在边上。外厅大家商量怎么埋他,他在屋里听着,把儿子叫过来:“你们想把我埋城里?不行,得跟祖宗埋一块儿,一切从简!”
熙宁十年(1077年),邵雍走了,六十七岁,追赠了个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给了个谥号叫康节。程颢给他写的墓志铭里说,邵雍的学问纯粹不杂,境界到了,可以说是又安稳又成了。他写的书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集是《伊川击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