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元卿生平简介及历史评价 (明朝刘元卿生平简介)
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
刘元卿,1544到1609年,字调甫,号旋宇,又号泸潇,江西萍乡莲花县人。明朝有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还是“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的代表人物。理学、教育、文学上都挺厉害的,写了不少书,《刘聘君全集》是他的,寓言集《贤奕篇》还被收进了“四库全书”。
刘元卿从小读书就挺拼的,1570年江西乡试考了个第一。后来别人推荐他带着文章去京城会试,结果因为“五策伤时,忏张居正”,不仅没考上,差点还丢了命。1572年他办了复礼书院,1574年又去考,还是没考上,干脆死心功名,回家乡研究理学,收学生讲课。
到了1579年,皇帝下令拆全国的书院,大多数都停了,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叫“五谷神祠”,照样聚人讲课。后来禁令松了,书院又改回原名,这下名气更大了,“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规矩严,教得好,湖南湖北那些想读书的不远千里跑来学,学者们都佩服他,喊他“泰山北斗”。他还办了识仁、中道、一德这些书院,和省内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他们齐名,成了“江右四君子”。
名气大了之后,不少官员上书推荐他,说他“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也挺重视,让他当国子博士,封承德郎,还下旨让他去京城做官。可刘元卿一门心思讲课,不想当官。皇帝后来又派人催,推辞不过,只好去了京城。没过多久就升了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了不少对朝廷有用的建议,比如《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说要改革弊政、安定边疆、打退外敌。可惜皇帝没听他的,他就称病辞职,回老家了。
大家都叫他“正学先生”,从年轻到老,一辈子都在研究理学。《明儒学案》里说他,一开始去青原山,听人说这里本是诗书之地,自从邹家两兄弟来了后,这风气就没了。他听了挺有感触,跟邹家兄弟谈完学,就有了钻研的念头。后来研究先儒语录,没收获,就自己开始琢磨。为了学得更深,他离开家乡,跑到浙江、湖北这些地方拜师,自己努力钻研,成了王门学派里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既能学别人的长处,又坚持自己的看法,一辈子就认“存守本体,随事躬行”这个理,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他在《小引自赞》里说:“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他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里挺重要的。他去世后,《明史》给他立了传,明朝名人邹元标还写了墓志铭,夸他“流风余韵,百世犹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