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确有其人吗-经常给包拯和杨家将撑腰的八贤王 (历史确有其人)
只要童年里看过,包青天,或者,杨家将,系列的影视剧,肯定记得里面有个牛哄哄的八贤王,他自带bug级的属性,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只要我们刚正不阿的主角遇到了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权力压制,八贤王都能...
只要童年里看过《包青天》或者《杨家将》系列的影视剧,肯定记得里面有个牛哄哄的八贤王,他自带bug级的属性,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只要我们刚正不阿的主角遇到了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权力压制,八贤王都能准时赶到化解危机,而且权力比皇帝看起来都要大。
那么在真实历史中,八贤王到底是谁?他真有这么厉害,皇帝都得听他的吗?
故事里的八贤王名赵德芳,如果按这个名字来查找的话,他是宋太祖第四个儿子, 《宋史·宗室第一》记载:
“太祖四子:长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徽宗时,追赐名及王封。”
历史上的秦康惠王赵德芳,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但是传闻他曾经差点被立为太子,然而最终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太宗赵光义。
开宝九年(976),他十七岁的时候,任贵州防御使。当年十月,其父赵匡胤驾崩,其叔父赵光义继位,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当年赵德芳被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三年冬,加检校太尉。不过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他就因病去世了,当年他才二十三岁。
英年早逝,加上他本来差点当上皇帝,所以很多人觉得他死得有点蹊跷。只不过,从这段记载上看,真实的赵德芳没活过太宗朝,那就更不可能去仁宗朝里“打皇帝”了。
而且赵德芳死的时候,杨业还活着,杨延昭才二十四岁,还没当上边关统帅。所以这个秦王赵德芳,不可能和《潘杨讼》《寇准背靴》《辕门斩子》里的故事扯上关系。
也有人觉得,这位八贤王应该是宋太祖第二子德昭,这个观点跟赵德芳的情况差不多。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四子,长子德秀、三子德林早夭。按理说,太祖没了,得按“父死子继,长幼有序”来,该德昭继位,而且赵德昭聪明英武,挺有本事。结果他叔叔赵光义最后当了皇帝,朝里不少宗室大臣都替他打抱不平。
据说这个赵德昭聪明英武,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所以他也很清楚,太宗继位后肯定对他有戒心。
《宋史》里记载,有次德昭跟着叔父宋太宗征讨幽州。“军中曾经晚上突然乱起来,不知道皇上在哪儿。当时就有人想拥立德昭当皇帝,太宗听说后很不高兴。等到班师回朝,因为北征不利,一直没发太原那边的赏钱。德昭提了一嘴,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赏赐也不晚!’德昭退下来后就自刎了,太宗听说后惊得后悔,跑过去抱着他的尸体大哭:‘傻孩子怎么走到这一步啊!’追封他为中书令,追封魏王,赐谥号。”
从这段史料能看出,宋太宗夺了皇位后,对他侄子还是防得很重,赵德昭知道在这位猜忌心重的叔皇手下,日子肯定不好过,干脆一死了之。人们同情这位被逼死的皇子,称他为“贤王”,让他手执打皇金鞭,可以上打昏君,下鞭奸臣,算是出了心里的怨气。
不管是赵德芳还是赵德昭,他俩都没活过太宗朝。而且不管按排位还是查史料,都没这俩人被封为“八贤王”的记载,就算叫了“贤王”,也不该排第八啊!
那换个线索呢?《包青天》系列里,八贤王是仁宗的皇叔,从这个角度找,还真有个人——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传说此人“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当时老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八大王”。
赵元俨好像是太宗最疼爱的儿子,直到二十岁才让他出宫受封,又因为他排行第八,宫里人都叫他“二十八太保”。
这位王爷,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的形象,简直神鬼都躲着走。“都燕冀的小孩子晚上哭闹,家里大人肯定会吓唬他:‘八大王来啦!’小孩吓得不敢哭了,可见大家有多怕他。”
那这么个连鬼都怕的王爷,算不算得上“贤王”呢?
据《宋史》记载,他生母王德妃生病时,他天天洗手焚香求神灵保佑,亲自侍奉汤药,担心母亲病情连饭都吃不下。平时“没什么嗜好,就喜欢藏书,挺擅长写晋代王羲之、王献之那种字体,工于飞白体。”
真宗即位后,他当上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没多久又任平海军节度使,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来多次升迁,管到皇帝祭祀太清宫的事,还兼中书令。
有次一个侍女放火,火势蔓延到皇帝住的宫殿,元俨因此获罪,被收了武信符节,降封端王。这事儿之后,他每次见皇帝都主动提自己的过失,皇帝看着也难受。没过多久,皇帝又加授他为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
到了仁宗朝,刘太后临朝专政。元俨觉得自己德高望重,怕刘太后忌惮他,干脆“装疯卖傻,不再上朝朝见”,就在家里闭门不出,韬光养晦。
直到仁宗亲政,元俨才出来。仁宗对他更尊重了,当时陕西正打仗,元俨主动把自己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拿出来资助边关。仁宗不好意思拒绝,让他交一半就行。元俨曾经问翊善王涣:“元昊平定了吗?”王涣说:“没有。”元立马生气了:“这样还用得着宰相吗?”听到这话的人都觉得害怕,可见那时候元俨确实能影响皇帝的用人安排。
庆历三年冬天,下大雪结冰,陈州、楚州尤其严重,在这种天气下,元俨病得很重。仁宗听说后满脸愁容,亲自去元俨卧室,亲手给他调药。这种待遇,其他大臣或者叔叔们肯定享受不到。
《宋史》上说,仁宗探病时让旁人退下,和元俨聊了很久,元俨说的多是忠言。仁宗想赏他五千两白金,元俨坚决不要,说:“我都快病死了,还花国家的钱干嘛。”仁宗听了哭得不行。
第二年正月,元俨去世,被追封为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号恭肃。等他下葬时,仁宗三次去吊唁。
从元俨的经历看,挺符合《包青天》里的八贤王身份,但跟《杨家将》里还是有出入。赵元俨生于985年,和杨文广是一辈的,杨业死的时候他才刚出生一年,不可能帮到杨家。
这么看来,这赵元俨确实算得上“贤王”,但终究也没被册封过“八贤王”这个名号,而且传到戏曲里,他的身份还错安给了赵德芳。
说来说去,北宋初期根本没“八贤王”这号人,“八贤王”赵德芳完全是后世戏剧作家虚构出来的。因为杨家将的故事要发展,得找个有权有势的王室成员当对抗奸佞的力量,让矛盾更尖锐复杂,八贤王这个身份就成了最佳人选。
那为啥要叫“赵德芳”呢?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里说:贺后因为丈夫死得不明不白,让长子赵德昭(其实是次子)上殿质问,反被赵光义痛骂,德昭撞殿柱死了。贺后再带次子德芳(其实是幼子)上殿,数落赵匡胤的功绩,痛骂光义不仁。赵光义向嫂嫂谢罪,赐她上方剑,封进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至此贺后母子含悲下殿。这段民间戏曲,大概就是封“八贤王”的由来了。
宋太宗赵光义抢了侄子的皇位,当时不少宋人笔记里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所以《贺后骂殿》这些戏剧把同情心放在赵德昭、赵德芳这边,不是偶然的。可以说,小说、戏曲里的“八贤王”赵德芳是虚构的人物,但之所以这么虚构,也有它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