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失败-为何在宋朝的地位还是很高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的下场)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发动了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活到1086年,北宋那会儿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个搞改革的。
我们都知道,他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搞了场大改革,想解决北宋老毛病——积贫积弱。结果呢?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一走,变法黄了,人也下台了。
不过你猜怎么着?变法虽然失败了,王安石在宋朝的地位高得离谱,高到啥程度?能进孔庙,跟颜回、孟子排排坐!

当初为了变法能成,王安石想了个招儿:用范仲淹那时候的学校系统,开始搞大规模的思想统一。
他把自个儿的《三经新义》《字说》直接定为科举标准教材,这不等于用他的思想给大家洗脑嘛?
另外,他还开始限制宋朝一直有的言论自由。王安石之前,朝廷里的谏官、御史批评权利可大了,宰相等大官都怕他们。为啥?因为台谏官是皇帝直接管的,不是宰相能管的。
王安石为了排除改革阻力,慢慢把台谏官的任命权挪到宰相手里。这么一来,台谏官和宰相就成了自己人,批评声少了,甚至反过来成了打击反对派的主力军。
现在看,国家政策要推行,内部统一协调确实重要。但也不能光为了统一就堵住所有批评啊。现在有媒体、民间舆论盯着,宋朝可没这条件,民间声音弱得很,批评主要靠朝廷内部自我批评。王安石这一搞,自我批评的作用没了,又没别的替代方式,批评就成摆设了——这算变法带来的一个后遗症。
所以王安石为了推进变法,搞统一思想、压反对声音、限言论自由,这要让人点头,只有一种可能:他绝对没错。但问题是,谁能绝对没错啊?

结果呢?他这套做法,后来被很多人学了去。王安石自己人品还行,但他这套路子,不能保证后面用的人都是好人。他当权时,就有不少拍马屁的小人借机上位。
所以说,反对王安石,不一定就是反对他本人,更多是反对他这套做法可能带来的祸害。
比如宋徽宗时期的蔡京,就把王安石这套玩得更绝。科举考试本来是大家都能考的,多样性才公平。王安石把自个儿书当教材,蔡京直接废了科举,全从公立学校挑人。
蔡京当宰相后,还干了一件狠事儿: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像文彦博、司马光、苏轼他们,190多人的名字刻成“元祐党人碑”,全国立碑,就是要报复他们。后来名单扩大到309人,改叫“元祐奸党碑”。宋徽宗和蔡京俩书法家还显摆了一把:皇宫里的碑是徽宗亲笔,全国各地的碑是蔡京写的,还下令烧了这些人的书,不准他们收徒弟教学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因为宋神宗写过序才没被烧,被列入名单的人,子弟不能当官,还得被赶出京城受歧视。
与此同时,蔡京还把王安石封成“舒王”,让他进孔庙,跟颜回、孟子并列,他儿子王雱也跟着进了孔庙。后来崇宁三年(1104年)干脆废了科举,完全靠学校选官员。王安石当年那套统一思想,到了蔡京这儿算玩到头了。王安石给国家搞钱的做法,蔡京也全盘接过去,结果民间财富全往京城流,老百姓越来越穷。
蔡京废科举17年后,宣和三年(1121年)实在撑不住了,科举又恢复了,但这时候哪还来得及?6年后,北宋就没了。
宋朝本来学术可热闹了,各种学派都有,王安石的“新学”只是其中之一。但他主政后,新学一家独大,他的书成了科举和学校的标准答案,别的学派全被压。变法派一上台,就用行政力量打压其他学派,这算王安石的一个大毛病。
王安石下台后,新学还是主流。宋徽宗时照样禁其他学派“聚徒传授”,北宋快完蛋的时候,宋钦宗解禁学术,但也没坚持多久。南宋时,王安石的学术地位慢慢降了,但他的书还是主要参考书。秦桧当政时,还恢复过《三经新义》的教学地位,成了官办学校的专课。宋高宗赵构看得明白:“秦桧这人,学的就是王安石。”
大概南宋建立80年后,宋宁宗时期,官办学校的教材才换成理学家写的书。王安石的个人荣誉也慢慢沉寂了。他早就被捧成“圣人”,他女婿蔡卞(蔡京弟弟)写《王安石传》,把他吹得能追上古的尧舜。从宋徽宗开始,他和他儿子就在孔庙里待着,南宋以后虽然还在,但地位越来越低。直到南宋建立110多年后,宋理宗时期,孔庙里才彻底没了王安石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