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祚持续了319年的宋朝-终究灭国是什么导致的 (国祚长久是什么意思)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唐宋唐宋,存世比盛唐还要长久的南宋虽然得以被后人大唐相提并论,但是好像并没有多少人认为宋朝有资格与大唐并肩,确实,宋朝北不能收复燕云,南不能夺回安南,西不能降服...
咱们今天来聊聊宋朝,这朝代挺有意思的,存世比盛唐还长,可为啥总觉得它没大唐那么有排面呢?
确实啊,宋朝这地盘,北边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拿回来,南边的安南也丢了,西边搞不定西夏,到了南宋,更是只能缩在江南一角。大唐那会儿,谁不认它是天朝上国?四海来朝,万国来贺。宋朝呢?北宋跟辽国国书里,居然互称“南北朝”,到了南宋,更得向金国称臣、称侄,哪还有半点大国样子?
但就这么个“窝囊”的宋朝,硬是撑了319年,比大唐还久。虽然地盘没全拿回来,却熬过了金代辽、元代金这两次“换老板”,可为啥最后还是没躲过灭国呢?
我觉得啊,跟它在这两次“换老板”的时候,态度不一样,还有后来的局势变化,脱不开关系。
金代辽和元代金的时候,宋朝的态度那可差远了去了。
1、金代辽
金朝灭辽国那会儿,宋朝的态度特明确:我要跟你联手,帮我打回燕云十六州!直接跟金国组队,说要一起揍辽国。
北宋时候,辽国是头号敌人,占了咱的燕云十六州。宋太祖赵匡胤心里肯定惦记着这地盘,可刚建国,内部还没稳当,只能先守着。到了太宗赵光义,倒是平了北汉,统一中原,但打辽国?几次都铩羽而归,之后只能缩着脖子防守。
到了真宗,太宗北伐的阴影还在,辽国一来就怕,只能被动挨打。后来辽国二十万大军南下,真宗硬着头皮亲征,两边打累了,就签了澶渊之盟——这屈辱的开端,就这么来了。
徽宗那会儿,朝廷腐败得更厉害,奸臣当道,百姓怨声载道,可还做着收复燕云的美梦。这时候,东北的女真族起来了,建了大金,对辽国的威胁比大多了。辽国自己都快保不住了,宋朝君臣就动起了心思:借金国的手打辽国,拿回燕云!于是就有了“海上之盟”,巴巴地贴上去跟金国结盟。
所以说啊,金代辽的时候,宋朝态度很明确:我要跟你联手,帮我圆了燕云梦!虽然最后梦碎了,但至少立场是摆出来的。
2、元代金
那元代金的时候呢?虽说也有“联蒙灭金”的说法,但基本就是嘴上说说,没真动手。
其实蒙古灭金之前,南宋刚跟金国签了“嘉定和议”,之前“开禧北伐”败得太惨,朝廷吓得要死,不仅把主帅韩侂胄绑了送给金国赔罪,还下了死命令:谁再提打金国,弄死谁!后来蒙古跟金国打得热火朝天,南宋瞅着金国快不行了,也不敢动。就算有人脑子活泛了,朝廷立马泼冷水:“想搞事的,别想再升官!”
直到金国被蒙古打得迁都了,南宋才在太学生闹腾下不情不愿地动起来,这时候金国早被蒙古蹂躏得快不行了。还有人担心:“蒙古这架势,跟当年女真崛起一个样,灭了金国,下一个不就该轮到咱们了?”真德秀这话不是没道理。草原民族嘛,讲啥道理?之前跟金国虽然也打,但至少还能“和平共处”一阵子,蒙古上来就当你是提款机,要二十万斛粮,不给就打寨子,哪有半点盟友样子?
所以南宋就算跟蒙古碰了头,也压根没签过正经盟约。他们的小算盘打得精:留着金国当缓冲,消耗蒙古,再资助金国里的反政府武装,想两边都不得罪,最后自己摘果子。结果呢?蒙古直接强行借道,围了开封,把南宋指望的“忠义军”也打趴了,才问你:“一起灭金,干不干?”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不干?先灭你!
所以说,联金灭辽是两厢情愿,宋朝还主动贴上去;联蒙抗金是赶鸭子上架,蒙古压根没把南宋当回事,最后灭起你来,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当然,态度只是一方面。宋朝最后还是逃不过灭国,还有别的原因。
首先,南宋早就烂到根了,没实力的政权,垮台是迟早的事。
其次,金代辽之后,西辽、西夏这些麻烦还在,后来又蹦出来个所向披靡的蒙古。金国不是不想灭南宋,实在抽不出手,等蒙古起来了,他们已经没机会了。
最后,蒙古的本性就是掠夺,草原游牧民族嘛,打打杀杀抢东西是本能。女真人虽然也凶,但跟蒙古比,还是“温柔”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