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元宵节有多重要-元宵节曾被成为狂欢节 (宋朝时期元字怎么写)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朝的元宵节,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现代人定义一个节日的重要性,都是以放不放假、放几天假为标准,放假,放长假,那就是个好节日,大节日,古人其实也这样,所不同的是,我们元宵不放假,...
现代人过节看放假,古人也一样,但元宵节他们能放长假——唐朝3天,宋朝5天,明朝甚至能放10天,这待遇,现在看了都羡慕。
要说古人玩得最疯、最野的节日,那必须是元宵节,没有之一。除夕、春节再重要,在古代都比不上元宵的狂欢氛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说得对,宋朝人觉得真正的年,得到上元灯节才算开始,那三天,就是古代的狂欢节。
怎么个疯法?先讲个故事,短但够劲爆。

01. 故事
故事出自宋元年间的话本《宣和遗事》,就是古代说书人的底子。说的是北宋徽宗那年的元宵节,有个姑娘逛完花灯,深夜溜达到皇城端门,见门口摆着金瓯酒,一时兴起端起来就干了,喝完顺手把金杯揣怀里想偷走。
这一幕被禁军逮个正着,押到宋徽宗跟前。徽宗还没睡,正乐呵呵看热闹呢,问姑娘为啥偷东西。
姑娘倒是不慌,当着皇帝面吟了首词: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宋徽宗一听乐了,敢情姑娘是怕回家晚了被公婆骂,偷金杯当“请假条”呢。“这金杯赏你了!”徽宗一高兴,还派卫士送她回家。

这姑娘够野吧?但有人觉得不够看,现在大城市酒吧街,这样的姑娘一抓一把。可别拿今人眼光看古人,这个故事里藏着宋朝元宵节的四大“密码”:深夜、皇帝、女人,还有诗词。

02. 深夜
故事发生在深夜,这点太关键了。古时候哪有什么夜生活?天一黑,城门关坊门闭,街上没人敢晃悠,犯夜了轻则挨打重则没命。唯独元宵这几天,宵禁解了,跟出笼的小鸟似的,谁不撒欢儿?
宋朝还算宽松,其他朝代宵禁严着呢。比如唐朝长安,黄昏击鼓六百下,坊门一关,街上再溜达就是“犯夜”,挨板子。权力把时间切成两半,白天是人的,夜晚是禁的,只有元宵,夜晚成了大家的。
古人元宵能疯到啥程度?看灯、逛街、喝酒喝到醉醺醺才回家,喝多了丢东西的都有,催生了个“扫街”职业——举着小灯捡醉酒人掉的金银首饰,赚得盆满钵满。

03. 皇帝
故事里皇帝和“女贼”对话,放平时纯属瞎编,但元宵夜,真有可能。史载北宋徽宗时,皇城端门摆着“金瓯酒”,不管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能去领一杯喝。姑娘偷的就是这个。
平时宵禁那么严,元宵咋就解禁了?皇帝默许的,甚至带头搞。隋朝时元宵夜就“不夜城”了,有人上书禁止,皇帝表面答应,暗地里不管。后来的皇帝都懂,狂欢禁不住,不如“与民同乐”,还能秀一把亲民。
p> 宋徽宗元宵夜亲自去宣德楼看灯,老百姓隔着黄绡都能瞅见天子脸。这要平时,瞅一眼皇帝都可能掉脑袋,元宵节倒好,成了“仰瞻天表”的好机会。北宋开封府尹元宵还得出来见民众,背布袋给商贩撒钱,祝他们生意兴隆。有些皇帝更拼,为赏灯烧了宫殿的都有,比如明武宗,把乾清宫都烧光了。
04. 女人
故事里主角是女人,这点最亮眼。古代姑娘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元宵节却能上街逛灯,连司马光夫人都想出门看灯,司马光还怼她“家里有灯何必出去?”夫人说“想看人啊”,这事儿放平时想都不敢想。
女性能加入,元宵节才显得“人性化”。男女混在公共空间,正好找意中人。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都是元宵夜的爱情。
难怪元宵节叫“中国情人节”。台湾学者陈熙远说,元宵节就是老百姓借“点灯”之名,把日夜、城乡、男女、贵贱的规矩全打破了,连礼教法律都敢嘲弄,这就是狂欢的主调。

05. 诗词
偷金杯的姑娘靠诗词逃过一劫,这文艺劲儿,连“女贼”都这么高雅,宋朝人得多爱写词?宋朝崇文抑武,文人地位高,皇帝也爱填词,宋徽宗光元宵词就写了五首。
p> 北宋君臣总爱在元宵词里歌颂“盛世”,哪怕国家都快被金兵打烂了。宋庠听说弟弟宋祁元宵夜“点华灯拥歌妓醉饮”,说他忘了当年一起吃咸菜艰苦奋斗的日子,弟弟回怼:“那不就是为了今天享乐吗?”就这么个享乐法,北宋皇帝觉得“安内”比“攘外”重要,元宵节能纾解百姓怨气,使劲搞狂欢。结果呢?靖康之难前,大家还沉浸在元宵的灯火里,皇帝都被抓走了。后来有人写诗:“如今一把伤心泪,犹恨江南过此生。”当年元宵有多欢,后来就有多悲。
两宋的元宵狂欢,热闹归热闹,只是后来想想,那灯火通明的背后,藏着多少没醒的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