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宋朝尼姑陈妙常生平简介-陈妙常是什么人 (宋朝尼姑陈妙简介)

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家本来就是临江的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空门多暇,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

admin

南宋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的女贞庵里,有个叫陈妙常的尼姑。陈家本是临江的官宦人家,就因陈妙常从小体弱多病,命里犯“孤魔”,父母才狠心把她送进空门,削发做了尼姑,在庵里诵经礼佛。空门日子清闲,陈妙常却闲不住,好学得很,诗文写得俊雅,音律也拿手,十五六岁后突然出落得容光焕发,秀艳照人。宽袍大袖的袈裟穿在她身上,倒像仙女下凡,让人看一眼就挪不开眼。加上她棋琴书画样样通,琴声一响,总能勾住不少住客的心。后来这事还被改编成豫剧《必正与妙常》呢。

要说这陈妙常在庵堂里搞出的一段风流韵事,还跟南宋初年那位大名士张于湖脱不开干系。张于湖就是张孝祥,相传他在抗金名将张浚的宴席上写过一首《六州歌头》,把张浚听得直接罢席。词里写的是淮河望断、关塞苍茫,还有中原遗老南望的悲愤,激情澎湃得很。张浚当时正招集忠义之士反对议和,听了这词自然感慨万千。

宋朝尼姑陈妙常生平简介-陈妙常是什么人 (宋朝尼姑陈妙简介)(图1)

张于湖是淮西人,进士出身,有次奉派出任临江县令,一路坐船到青石镇,天色晚了,就在镇外山麓的女贞庵里借住。唐宋时候佛教盛行,寺庙庵观大多备有客房,供香客住宿,尼姑庵也能留男客,跟现在的观光饭店差不多,算是个歇脚的地儿。

那会儿正是初秋,晚上月白风清,张于湖在花间散步,忽然听见一阵铮铮琮琮的琴声,循声绕过假山丛树,眼前一亮——月光下,一个妙龄女尼正焚香弹琴,眉目如画,姿态秀逸,活像瑶池里的仙子。他心里一动,就朗声吟了首词:“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弹琴的正是陈妙常,傍晚时见过张于湖一面,知道他是名士,但哪能刚见一面就让人家用艳句撩?她当即边弹边唱了一首回敬:“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张于湖碰了个软钉子,不好再纠缠,毕竟自己快上任了,得注意影响。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了县城,忙公务时,偶尔还会想起庵里那个弹琴的女尼。

巧了,他昔日的同窗潘必正正好游学到临江,俩人见面一聊,张于湖就叹起了“人在官中,身不由己”的苦,还提了女贞庵的妙龄女尼。潘必正一听,心里直痒痒,决心完成老友没完成的心愿,赶紧住进了女贞庵。

潘必正琢磨着,姑娘家年纪轻轻削发为尼,肯定有故事,要么遭了大难,要么心里憋着苦。不然谁不想穿红戴绿,谈情说爱,过点正常日子呢?他就问陈妙常:“都说非经大难不入空门,姑娘才貌双全,怎么就看破红尘了?”陈妙常答:“人病时尘心自减,想死时道念自生。皈依佛门是为永生,哪一定要遭大难?”潘必正比张于湖会来事儿,先套近乎,再聊心事,慢慢用才情敲开了她的心门。

有天早上,潘必正兴冲冲去找陈妙常,说昨晚填了首词,请她指点。陈妙常接过松花笺,上面写着:“清风明月女贞庵,方外地;物我两忘好修行,活种仙。绝世容颜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荆山玉。”词里一半写佛地,一半夸她人,用辞典雅,字迹也秀气。陈妙常看了挺高兴,对潘必正多了几分好感。俩人开始常谈诗论文、弈棋品茗,很快就熟了。熟了就不拘礼了,潘必正能常进她的禅房。有天他翻经书时,夹着的一阙艳词掉出来了:“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p> 潘必正一看,愣住了。闭眼一想,松风夜静、青灯明灭,空帏孤衾里翻来覆去的,不就是陈妙常吗?还以为她多坚定呢,原来也这样!他赶紧铺纸写词:“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写好放在陈妙常案头。她看了埋怨潘必正经书白读,写这种淫词!潘必正直接戳穿:“出家人都‘强将津唾咽凡心’了,读书人问问‘未知何日到仙家’不行吗?”陈妙常脸一下红了,低头说“你怎么偷看我的词!”秘密被戳穿,她的防线松了,潘必正趁势而入,这位“仙女”就成了他的“俘虏”。俩人在禅房里夜夜缠绵,梵钟声里,倒成了谈情说爱的地方。

没多久,陈妙常怀孕了。一天她愁容满面,抹着眼泪递给潘必正一张彩笺:“眉似云开初月,纤纤一搦腰肢,与君相识未多时,不知因甚裙带短些儿……此情尤恐外人知,转将心腹事,报与粉郎知。”潘必正一看,吓坏了,赶紧去县城配堕胎药。转念一想,这不是长久之计,得找张于湖商量。

见了张于湖,潘必正把事全说了,求他帮忙。张于湖哈哈一笑:“这不难!你去县衙说跟陈妙常自幼指腹为婚,战乱离散,如今重逢,请官府判你们完婚,我来想办法。”潘必正欢天喜地回庵告诉陈妙常,她琢磨了一夜,只能跟着潘郎去县衙。战战兢兢跪在堂下,只听堂上厉声道:“卷帘抬头!”衙役卷起帘子,两人抬头,堂上又问:“你曾说‘清净堂前不卷帘’,如今为何告到官里?”陈妙常一听,魂都吓飞了,没想到是张于湖。张于湖没为难他们,看过状纸,判道:“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后来有人写诗打趣:“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陈妙常这段空门情缘,被文人墨客一渲染,加上昆曲《玉簪记》唱遍了大街小巷,就更出名了。


上一篇: 结果全被一个官二代毁了!-宋朝本能有一次称霸大陆的机会 (结果全被一个男生喜欢) 下一篇:明朝复制出来的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宋朝的神臂弓威力如何 (明朝复兴了吗)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