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大英雄王禀-水浒传-里却被形容成奸臣! (在宋朝英语翻译)
水浒传,是古典文学名著,它自问世以来,以其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和详实逼真的场景刻描写,展示了北宋末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大起义,书中那些威猛忠义的英雄好汉,千百年后读来,仍然能感到凛...
《水浒传》这书,搁古典文学里绝对是顶流。它写人那叫一个活灵活现,情节抓人得放不下,连北宋末年的社会场景都描摹得跟真的一样,讲的就是北宋末年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书里那些好汉,一个个威猛又忠义,隔了几百年再读,好像还能从字缝里闻到他们身上的血性味儿。
光写正面人物还不够,书里也扎了一堆奸邪小人,上至祸国殃民的高俅、童贯,下到欺男霸女的镇关西、蒋门神,这些坏蛋反衬得梁山好汉们更正义、更刚烈。跟着《水浒传》传了一千年,这些坏蛋也被后人骂了一千年。

不过话说回来,《水浒传》毕竟是小说,跟真实历史差得远了,这也正常,艺术嘛,总得高于生活。但它有个地方真的让人没法忍,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把好人给冤枉了。高俅童贯他们本来就是史上有名的奸臣,书里怎么骂都不亏。但有个人,明明是个大英雄,却被《水浒传》骂得一文不值,白白背了几百年的黑锅。
这个人就是北宋名将王禀。在书里,他成了童贯手下的武将,跟梁山好汉一块打方腊,却总藏着掖着,不想出力,光想着抢功劳。书里写,梁山好汉们豁出命去,死伤惨重才把方腊打败。活阎罗阮小七那家伙,爱玩闹,捡了方腊的龙袍披身上显摆,正好让王禀撞见了。

王禀当场就骂阮小七:“你小子想学方腊造反啊?”阮小七那暴脾气哪能受这气?当场就炸了:“你俩算个啥玩意儿!要不是俺哥哥宋公明,你俩这俩脑袋早让方腊砍了!现在我们兄弟们拼死拼活立了功,你们倒好,反过来欺负人!”骂到火头上,阮小七“夺了小校的枪,就冲上来要戳王禀”。王禀怀恨在心,回头就向朝廷告黑状,诬陷阮小七要谋反。
跟梁山好汉的光明磊落比起来,书里的王禀简直不是东西——人品差、心眼小,公报私仇,甘心当童贯的走狗,给好汉们提鞋都不配。可问题是,《水浒传》里写的王禀,跟历史上的真人差太多了。
历史上的王禀,不仅不是奸贼,还是个顶天立地的奇男子、大英雄。他真刀真枪打过仗,战功赫赫。宣和三年打方腊的时候,王禀带着部队连下杭州、睦州、青州这些要地,其实是平定方腊的主力部队。至于宋江那帮人到底参没参战,作用有多大,史料里压根没靠谱记载,所以王禀根本不存在“抢功劳”这事儿。后来他又带着部队北上,参加了打辽国的白沟之战。
王禀这辈子最硬气的一仗,是靖元年的太原保卫战。那时候金兵大举南下,直扑北方重镇太原。守将王禀和知府张孝纯,俩人铁了心要跟太原城共存亡,誓死捍卫大宋疆土。金兵用云梯、冲车、抛石车各种猛攻,日夜不停,都被王禀带着守军给打了回去。

王禀拼了命守城,没想到后头的宋钦宗居然当了缩头乌龟。金兵那么猛,宋钦宗吓破了胆,就想赶紧割地求和,苟安一时,居然把正在激战中的太原割给了金国。朝廷派使者来让王禀投降,王禀听了简直气炸了,怒火直冲脑门。为了国家大义,他抗旨不遵,带着剩下的兵继续死守太原。
粮吃光了,援兵也没了,王禀硬是撑了九个月,最后士卒死得差不多了,太原城还是破了。王禀带着残兵败将打到最后一刻,自己身负重伤,死活不投降,最后跟儿子一块跳了黄河,用命守住了忠义,绝对是响当当的大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