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女性戴花-为何宋朝的男人喜欢戴花呢 (一般都是女性去结扎吗)
我们印象中,花朵是用来形容女子的,在现代如果男性将花朵作为身上的装饰,往往会被视为娘娘腔,但是在宋朝时期,男子戴花作为配饰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如果说宋人戴花是一种潮流与时尚,那么接受皇帝赏赐的花,便是一...
现在咱们一提男人戴花,可能第一反应是“娘娘腔”,但搁宋朝,这事儿可太常见了,甚至可以说是标配。
要说宋人戴花是潮流,那皇帝赏的花,就是身份的象征了。宋真宗要去泰山封禅,前脚封了陈尧叟、马知节当东京留守和大内都巡检使,后脚就留俩人在宫里喝酒庆贺。君仨头上都戴着鲜亮的牡丹,喝高兴了,宋真宗摘了自己头上最名贵的那朵,亲自给陈尧叟戴上,陈尧叟当场就激动得不行。宴散出宫,一阵风刮来,吹落一片花瓣,陈尧叟赶紧让侍从捡起来,揣怀里还念叨“这是官家赏的,不能扔”,那股子郑重劲儿,隔着八百年都能感受到。

对官府来说,戴花不光是联络感情,更是礼仪。什么圣节庆寿、立春入贺、闻喜赐宴,甚至祭祀天地祖宗这种大事,人人都得戴宫花。《宋史·礼》里写着“前二刻,御史台、东上阁门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皇帝开朝会,戴花这事儿,百官必须走流程。
花还分真花和假花,真花就是现摘的时令鲜花,假花叫“像生花”,用绢布做的。宫花属于假花那一类,是宫廷特制的赏赐品。身份不同戴的花不一样,级别高低戴几朵也有讲究,规矩明明白白写着呢。
一个大男人头上插着花招摇,现在可能要被笑,但北宋那会儿,咱老祖宗可喜欢这口儿了。看过《水浒传》的肯定记得,梁山那帮好汉简直是“移动花坛”——病关索杨雄,就是个看牢子的,鬓边还总插着芙蓉花;打鱼的阮小五,头巾都破了,照样插着石榴花,一点不觉得丢人……虽然是小说写的事儿,但多少能看出北宋男人爱戴花这风潮有多离谱。

那宋朝人咋这么爱戴花呢?得从赵匡胤当皇帝说起。他黄袍加身后,总担心武将学他“黄袍加身”,于是搞了个“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轻武。他还偷偷在宫里密室刻了块石碑训示,新皇帝即位得偷偷看,这块碑直到金兵打汴梁、皇宫被糟蹋了才被发现。
碑上就俩字:“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还加了句狠话:“谁敢违背,天打雷劈”。你想啊,皇帝临死前立规矩,就留这两条,肯定有他的小心思。他觉得吧,文人就算瞎咋呼,也不会造反,对朝廷的威胁比武将小多了。不管咋说,这规矩一立,文人总算能抬头做人了。所以宋朝人都想当文人,爱享受、爱风雅,戴花这事儿自然就流行起来了。
当然,戴花能这么火,还得靠赵匡胤那些子孙带头。不光鼓励,自己还上瘾,显摆大宋朝的文雅。史书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小帽一戴,花一簪,骑马就走”,跟他混的臣子仪仗,一人发一朵戴着。他还定了个规矩:身边的卫兵,一人发件锦袄、一枝翠叶金花,只有戴这花的才能随便进宫。皇帝都这么带头了,老百姓能不跟着学?那参与度杠杠的。
到了宋真宗那会儿,男人戴花已经从普通习俗升级成国家礼仪了。
男人戴花这风潮,对北宋的影响可太大了,直接让文人风气盛行,搞得宋朝各行各业都兴旺,经济文化搞得风生水起。
文化上就更不用说了,宋朝出了多少诗人、词人、书画家、科学家?宋词和唐诗并驾齐驱,成了文学史上的两大巅峰,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米芾这些人,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不光大名人多得像星星,就连宋徽宗赵佶自己,也是书画界的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