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哪些不同-宋朝承袭唐朝的制度 (唐宋在对待宰相这一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

蔡襄做官后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等职,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蔡襄作诗称贺,受欧阳修等三人举荐,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下面趣历史...

admin

蔡襄做官后,先在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这些位置上待过。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杜衍这几个大佬同时掌权,欧阳修、王素、余靖也当上了谏官,蔡襄写诗祝贺,结果被欧阳修他们三个一推荐,宋仁宗就直接任命他做了“知谏院”。

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哪些不同-宋朝承袭唐朝的制度 (唐宋在对待宰相这一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图1)

他这人吧,遇事从来不躲,奏疏写得那叫一个恳切,说的都是天下大事、紧急要紧的事儿。蔡襄觉得国家安危全看用人,君主得会识人用人,分清好坏。就因为有蔡襄这种敢说话的,那些权贵心里都发怵,收敛了不少。

谏院这玩意儿,是宋代专门管舆论的机构,负责在朝廷里收建议、听评论。那时候朝廷里设了谏官和御史,合称台谏。御史是组织官员收民间意见的;谏官呢,就议论施政的好坏,给皇帝参考,有时候还能纠正皇帝的错误。宋代沿袭唐制,但和唐朝的谏官制度不太一样。

唐朝的谏官归门下省管,也就是宰相统辖,算是宰相的嘴替。可宋代不一样,初年把谏官分成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专门设了谏院,谏官不再归宰相管,而是皇帝直接挑。谏院的权力挺大,朝廷官员怎么用、各种政事都能讨论,还能提意见,挑朝政的毛病。

谏官在谏院里,有啥说啥,说了也没罪,经常跟宰相意见不合,成了监督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搞得朝廷议而不决。后来元丰改制,谏院没了,谏官的活儿归了门下省。

有意思的是,宋代谏官不光管劝谏,还经常弹劾大臣;而御史台的御史,也不是只盯着臣僚,言事御史(比如殿中侍御史)主要就是给皇帝进言,跟谏官的活儿差不多,所以宋代常把台谏放一块说。

谏官嘛,就是古代专门给君主挑错、让他改正的官,又叫“谏臣”。就是劝谏君主过失的官。《孔子家语》里说“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白虎通》也讲“设辅弼,置谏官”,看来谏官跟左丞右相一样重要,都是君主的左膀右臂。

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哪些不同-宋朝承袭唐朝的制度 (唐宋在对待宰相这一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图1)

“谏”这个字,意思挺多的,但核心就是“直言以劝正”。《说文》说“谏,证也”,《广雅》说“谏,正也”,《字汇》说“谏,直言以悟人也”。这么一来,“谏”的基本内涵就清楚了,就是用正直的话去点醒别人。

谏官的“谏”,可不是随便给人提意见,专指针对君主,“谏朝政之得失”。“廷诤”就是在朝廷上直接跟君主说,“上封事”就是写奏折给皇帝,这是他们把批评上达的两种方式。

谏官的活儿就是直接进谏,蔡襄觉得国家安危看用人,又敢说话,这活儿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宋代有名的谏官也不少,比如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苏辙这些。

宋代的谏官,敢说话、会说话,奏疏多起来吓人,比如神宗时张舜民当谏官才七天,就上了六十封奏疏;徽宗时任伯雨当半年,上了一百零八封。范仲淹写过《灵乌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话说得,就是他当谏官的真实写照。


上一篇: 该政策的影响有哪些-宋朝为什么要实施怀柔政策的政策 下一篇:一般都是女性戴花-为何宋朝的男人喜欢戴花呢 (一般都是女性去结扎吗)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