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净土宗 (汉传佛教十宗排名先后)

净土宗,朝鲜语,???,净土宗,越南语,T?nh??T?ng,浄土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

admin

净土宗啊,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源自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就因为专门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才叫净土宗。中国净土宗的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这两个地方可是净土宗的发源地呢。

佛经里头,很多法会上佛都是无问自说,讲了净土法门。大藏经里专门谈净土的,还有带说净土的经论,少说也有几百种。印度那边,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这些大人物,都写过净土的论著,解释和弘扬净土法门。

净土宗和禅宗,对汉传佛教影响最大,流传广得很,从东晋创立后,中、日、韩、越都传开了,到现在都没衰败。

中国佛教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把它当成一代佛教的顶点,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净土宗 (汉传佛教十宗排名先后)(图1)

净土宗十三位祖师里,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禅观念佛,不管是经典还是念佛方式,跟后来的净土宗都不太一样;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隋朝道绰(562-645),到二祖唐朝善导(613-681),用“三经一论”当教材,“持名念佛”当方式,净土宗的宗义和行仪才算完备,所以善导才是公认的净土宗实际创立者。

现在有人说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最纯正,其他祖师的不纯正,这说法可不对。善导之后,净土宗分成了三流: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远流,还有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三流从不同层面继承了善导的思想,划分也只是应机不同,没啥实质性高下,就像春兰秋菊,各有各的美,净土思想哪有什么纯正不纯正之分。

唐朝中期前,学佛教的多是上层人士,昙鸾、道绰和善导搞出的持名念佛,因为简单易行,打开了民间的大门,奠定了民间佛教的信仰格局,这在佛教史上可是划时代的。唐武宗灭佛后,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没了,净土宗却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力贼强。宋代开始的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华严、法相、律宗都归向净土。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了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弥陀佛”,不仅是佛教名片,也是中华文化里的一颗明珠。

摘自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15年第7期"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他自二力念佛法门,他力指的是十八愿,就是彻底投诚皈依,仰仗弥陀愿力;自力指的是修净业三福和自性念佛。能不能往生靠他力,往生后品位高低靠自力,自力和他力相互促进,一起增长。

这个法门属于理事双修的弥陀中道圆融信仰,既符合净土三经的整体逻辑,又跟善导大师的教理要点一致;既有特异门法的方便,又有通途门法的内涵。

只要建立起坚如金刚、固若磐石的信心,维持到临终不变,就等于拿到了往生的保证书。因为由信启愿,由愿导行,真信的话,“信愿行”三资粮自然就具足了。但要注意,除了极少数善根特别深的人能生来就信,大多数人都要学而信之、修而信之,通过学教理、念佛、修净业三福来培育、建立、巩固信心,这得有个过程。

修净业三福虽不是往生的必要条件,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修,既能增长信心,又能提高往生品位,一举两得。自性念佛是明白自己本具佛性,当体具足自性弥陀的大乘原理后,字字清楚,句句不乱,耳听心入、自念自听的念佛,这叫“弥陀念弥陀”。有了坚固的信愿心和明晰的教理认识,随着功夫深入,就能逐渐进入“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的高层次念佛,这跟天台宗的止观、密宗的三密相应、唯识宗的转识成智、禅宗的开悟,效果差不多。所以《大集念佛三昧经》说:“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印光大师也教我们“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因为念佛能得到修他宗的利益,修他宗却得不到念佛殊胜圆顿的利益。当然从往生目标来说,信愿坚固的话,散心称名也能成就,但还是鼓励取法为上,尽量尝试自性念佛。

除了如法修行,平时既要有定能往生的正面思维,又要经常检验信愿心是否坚固,逐渐建立以弥陀信仰为重心的生活方式;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家做好成员,在单位做好职工,在社会做好公民;对弥陀本愿不怀疑,对世间红尘不眷恋;临寿终时,弥陀应愿现在其前,观音势至迎上金莲,如愿往生到极乐净土。

摘自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2015年第3期"净土宗他自二力念佛法门”

思想宗旨

净土宗,目的就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因为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想靠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西方,所以又叫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力推弘,越到后来,越被后人奉行,是影响中国民间佛教信仰最深的宗门。

一般说的净土,主要指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信仰,东晋道安大师最早,他写了《净土论》六卷,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和窥基大师,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但后来修的人少,弘扬的更少,渐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弥陀信仰兴隆,弥陀净土就成了诸佛净土的代表。早期弘扬弥陀净土的,东晋慧远大师最用力,他在庐山结白莲社,和大家共修念佛三昧,希望能往生见佛,是中国结社念佛的开端,也是净土的主流。

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的《往生论》,昙鸾给它注解,写了《往生论注》。书里用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的说法,讲佛法修行的难、易二道,也就是他力法门、自力法门的不同,阐扬净土信仰的本旨在他力法门,主张靠他力本愿是五浊恶世里方便易行的道,才开始阐扬净土立教的本义,强调靠持名念佛求生净土。唐代道绰、善导等继承昙鸾的教旨,极力强调佛的本愿力,主张往生净土是末法时代的信仰。道绰写了《安乐集》,论破各家的谬解,开示末世众生的要路,依昙鸾的难易二道,创立圣道、净土二门的教判。善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楷定古今各家的谬见,确立净土的教义、教相,厘定修行上的正行、杂行之别,奠定了净土教义独立系统的基础。后来怀感写了《释净土群疑论》,针对各宗对往生的质疑一一阐论;睦州的少康,也大力弘扬称念阿弥陀佛的功德。从昙鸾到少康,被称为“震旦五祖”。当时长安等地,很多师也写了解释《阿弥陀经》《观经》的注疏,净土经典研究达到高峰。

唐代开元初年,慧日大师从印度归国,看到禅家把净土信仰当成引导愚民的方便,就激烈反对,提倡念佛往生的必要,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教禅一致,一切修行都回归往生净土。承远、法照、飞锡等人继承他的主张,把念佛三昧当成无上深妙的禅门,极力排斥禅僧的空腹高心。这样,中国净土宗在唐代分成了三系:慧远系统、善导系统、慈愍系统。当时禅门里有认同慧日一派的,比如六祖门下的南阳慧忠提倡解行兼修。到后周法眼文益的嫡孙永明延寿,更大力弘扬禅净双修。元代以后,禅净双修风气更盛,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都归心西方净土。明代楚山绍琦、云栖袾宏、憨山德清等人,相继倡导禅净合一,尤其云栖袾宏精进修持念佛三昧,著称于世。他除了注解《阿弥陀经》,还著书立论,大力弘扬禅净一致之旨,对当时教界影响很大。

天台宗也有很多信仰净土的高僧,比如宋代四明知礼,他写的《观经疏妙宗钞》,主张台净融和,历来天台宗僧都很重视。明代灵峰智旭提倡三学一源,认为禅、教、律三学的归趣就在净土法门。清代不少在家居士也提倡净土,比如彭绍升、彭希涑父子编了《净土圣贤录》。康熙、乾隆年间,实贤法师在杭州结莲社,教化远近,尊奉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三祖。民国以后,杨仁山大力提倡,印光大师也主张净土法门是佛陀出世的本怀,致力于社会救济,各地僧俗渐渐兴起结社念佛的风气。现在台湾佛教,不管禅寺、律寺,显教、密教,都普遍借念佛法门引导信徒修持。因为称名念佛简单易行,能普及大众,成了近代中国佛教的主流。以念佛为中心的念佛会、莲社、居士林等相继成立,呈现了佛教各宗并容、多彩多姿的面貌。

汉传佛教十宗之一-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净土宗 (汉传佛教十宗排名先后)(图1)

净土思想主要依据“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世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历代净土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和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的要义来弘传此宗。

净土宗三大经典里,《阿弥陀经》描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庄严事相,说明发愿往生的意义和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经文短,容易读,被当成修行者必诵的经。《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时发的四十八愿,果地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念佛众生,说明三辈往生的条件。《观无量寿经》讲想往生西方的众生必修的净业正因,用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身相和极乐净土相,解释九品往生的因果。《往生论》则说明修“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让众生往生安乐国土,面见阿弥陀佛。

本宗宗旨,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所以修持净土必须先发菩提心,就是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厌离众苦煎迫的秽土,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再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至诚心是真实为脱生死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现精进;深心是对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毫不怀疑,专心念佛,靠佛力往生;回向发愿心是把所修功德全部回向往生西方,再回向一切众生,愿他们都往生极乐。


上一篇: 佛教文化忠诚追随者-道安 (佛教说忠诚)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佛教灾难之 (中国历史佛教的盛衰)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